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可以说是我国公众知晓度最高的科学家之一。不仅因为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而且因为他一直关注祖国的科教事业发展,在晚年投身国内大学基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正如清华大学对杨振宁先生的评价——“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他的一生对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诸多启示。
杨振宁先生一生有三个时刻,受到国人高度关注。一是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杨振宁与李政道都毕业于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办学也被称为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迹,在十分艰苦的办学环境中,把学校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这所仅存在过8年多的学校,走出来两位诺贝尔奖得主,170余位两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也为我国大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二是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于1971年首次回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后又向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在回到国内工作之前,他就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杨振宁在国外工作期间心系国内科教事业,以及后来回到国内工作,让国人对出国留学、海归也有了新的认知。出国留学是不是会出现高层次人才流失,这取决于国家的人才政策和人才环境。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必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杨振宁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回到国内工作,这既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也充分说明了国家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我国要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要采取符合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的措施,要融入到国际教育、科技与人才竞争之中。
三是,2015年杨振宁先生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2月,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更令人震撼的。他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获颁国内外二十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他“彻底”回国,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意义。
这三个时刻,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与人才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起步阶段,杨振宁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起到重大鼓舞与激励作用;二是改革开放后,教育与科学事业快速发展阶段,大力推进国际教育与学生合作,以杨振宁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科学家”为国内教育与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三是教育和科技实现现代化阶段,大批海外优秀人才回国,人才流动从高层次人才流出到高层次人才流入,国外优秀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中国。
杨振宁先生也有遗憾,早在20年前,他就预测,在10年后,中国科学家必定出现诺奖得主。而除了屠呦呦以上个世纪70年代的科研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外,还没有其他科学家获得诺奖。但随着国家加强对基础学科的投入,给科学家创造良好的环境,相信我国会出现更多杨振宁式的科学家。□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