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机器人市场行情火爆,一方面存量确定性标的开启补涨行情,另一方面机器人领域新晋企业展现出十足弹性。
作为机器人感知环节的核心,传感器类比人类的眼耳皮肤,负责感知外部环境(如压力、图像)和自身状态(如位置、速度、加速度),是推动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升级的关键。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传感器弹性大,而且属高价值量、高壁垒环节,在人形中价值量占比超20%。其中力矩传感器(16%)、触觉传感器(3%)、视觉传感器(2%)为主要构成。
传感器领域目前是“国产替代加速、多技术路线并行”的情况:主流方案包括力传感器、柔性触觉、IMU及视觉传感器。其中,六维力传感器与 IMU 是当前竞争焦点。
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为例,力传感器分一维和六维:一维用于全身直线和旋转关节,共28个,单价约600元,单机价值约1.7万元;六维用于两个手腕和脚踝,共4个,国产均价约1.5万元,单机价值6万元。触觉传感器保守估计10个,用于灵巧手指尖,单价约600元,单机价值约6000元,手掌、手背也会使用。IMU和视觉传感器需12个,单价1000-2000元。综合计算,传感器单机价值接近9万元,在整机(40万元)价值量中占比约22.4%。
于是搜集了各家被打上传感器标签的上市公司,列示如下,并从各个维度进行扫描、点评,之后再对具备研究价值的公司进入深入探讨。
从主营业务构成情况来看,以2024年收入构成为例,产品中含传感器,且收入占比从高到低的依次有奥迪威、敏芯股份、柯力传感、安培龙、奥比中光、汉威科技、华培动力。
从出海情况来看,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依次是均胜电子、中鼎股份、奥迪威、华培动力、柯力传感;
如上图所示,按照上市以来股价涨幅排序来看,涨幅在10倍之上的公司依次有敏芯股份、芯动联科、隆盛科技、汉威科技、均胜电子。在这些涨幅靠前的公司中,今年跑赢上证30%的有安培龙、苏州固锝、柯力传感、芯动联科、敏芯股份、联创电子、汉威科技、昊志机电、索辰科技。
但从投资者持有体验来看,结合上市时间来看,折合年化收益率在2.5%以上的只有芯动联科、敏芯股份、安培龙、索辰科技、隆盛科技这5家公司,且均依赖人形机器人/高端制造概念驱动;
其中,芯动联科(年化9.9%)、安培龙(年化2.9%)、敏芯股份(年化5.0%)属于新锐企业,但凭借技术卡位(IMU、六维力传感器)实现较高年化收益,反映市场对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乐观预期。
反观部分上市老牌企业,则陷入了低收益困境,均胜电子(31.8年上市时长)、中鼎股份(26.8年)等老牌企业,尽管绝对涨幅尚可,但因时间跨度巨大,年化收益均低于0.5%,甚至跑输通胀。苏州固锝(18.8年,年化0.3%)与联创电子(21年,年化0.4%)的“低涨幅+长周期”组合,也印证了技术迭代缓慢或应用场景受限企业的增长瓶颈。
而隆盛科技(涨幅23%,8.1年→年化2.5%) vs 芯动联科(涨幅23%,2.2年→年化9.9%);索辰科技(涨幅7%,2.4年→年化2.8%) vs 中鼎股份(涨幅7%,26.8年→年化0.3%)的对比,更是说明了新兴赛道企业的短期爆发力显著优于传统领域长期持有的结果。
而当前最为资本市场热捧的触觉/力控企业如柯力传感(年化0.8%)、昊志机电(年化0.6%)、3D视觉传感器奥比中光(年化0.6%)与联创电子(年化0.4%)、苏州固锝(年化0.3%)收益低迷亦未显现长期优势,技术壁垒能否有效转化为未来的资本回报也有待观察。
从上市以来涨幅小、综合估值水平两个维度,筛选出相关标的有奥迪威、华依科技、柯力传感、华培动力、东华测试。
不过资金向来是聪明的,长期回报居中、上市以来涨幅居中、估值相对居中,今年涨幅从低到高的则依次是奥迪威、昊志机电、柯力传感、苏州固锝。
从盈利能力角度和盈利质量出发。
从毛利率绝对值水平来看,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芯动联科、东华测试、索辰科技、柯力传感、奥比中光,平均在40%以上,但各家之间差距较大,这也意味着产品差异大,其中芯动联科近4期平均毛利率高达83% 以上,处于较高水平且稳定性极强,技术壁垒带来的溢价显著;
而从毛利率变化趋势来看,毛利率呈现提升趋势,提升幅度在2%以上的有,体现出产品竞争力的持续强化的依次有均胜电子、敏芯股份、柯力传感、华培动力、中鼎股份、汉威科技;
从扣非净利率绝对值水平来看,依次有芯动联科、东华测试、柯力传感、奥迪威,均在10%以上。
从扣非净利率变化趋势来看,处于提升趋势,且按照提升幅度排序依次是奥比中光、敏芯股份、芯动联科、昊志机电、中鼎股份;
从盈利质量来看,按绝对值排序,依次是均胜电子、东华测试、奥迪威、芯动联科、安培龙;从变化趋势来看,盈利质量不断改善的依次是均胜电子、中鼎股份、安培龙、汉威科技。
从净利润现金含量来看,均胜电子、华依科技、凌云股份靠前,且相对水平较好。而从变化趋势来看,华培动力、隆盛科技、奥比中光、安培龙、敏芯股份处于改善提升状态。
从短期、长期流动性来看,芯动联科、索辰科技、奥迪威、东华测试、敏芯股份、奥比中光的流动性较强,且长期偿债压力小。但并不绝对就代表好,意味着有些企业没用经营杠杆。
从成长性角度来看。
近3年收入及利润成长性靠前的公司依次是隆盛科技、芯动联科、安培龙、奥迪威;索辰科技、敏芯股份、华依科技则表现出收入增速亮眼、但利润端并不同步,但2025年中报有大幅改善,属于需要细究的公司;
此外,柯力传感、联创电子在2025年中报利润端大幅改善,是否迎来困境反转,这也是需要深入研究。
从营运能力角度来看。
总资产周转率靠前的有苏州固锝、凌云股份、均胜电子、中鼎股份;总资产周转率提升幅度靠前的则有苏州固锝、敏芯股份、昊志机电、隆盛科技、华培动力、奥迪威;应收账款周转率靠前的有敏芯股份、均胜电子、奥比中光、苏州固锝、中鼎股份、凌云股份,而从改善幅度来看,奥比中光、奥迪威、苏州固锝靠前;存货周转率靠前的有苏州固锝、凌云股份、均胜电子、隆盛科技、联创电子、奥迪威,从改善幅度来看,苏州固锝、隆盛科技、奥迪威、凌云股份、敏芯股份靠前。
从研发投入力度来看,奥比中光、索辰科技、芯动联科、敏芯股份、华依科技、东华测试、昊志机电近两年的研发投入都在10%以上,前三者接近3成收入都投入到研发中去,而且索辰科技2025年中报研发投入力度达到了88%;但结合前述毛利率比较,投入力度靠前的敏芯股份、华依科技、昊志机电目前似乎没有将技术投入转化为高毛利率优势;
从研发人员角度,索辰科技、芯动联科、奥比中光、东华测试、敏芯股份靠前。
从人均薪酬及人均创利来看,芯动联科、隆盛科技、东华测试、索辰科技、柯力传感、苏州固锝的人均创利靠前,但其中只有芯动联科、索辰科技的人均薪酬较为匹配,而人均薪酬同样靠前的奥比中光、敏芯股份、华依科技、均胜电子、凌云股份还未将人员创造力得以充分实现。反之,隆盛科技、东华测试、柯力传感、苏州固锝的人均薪酬有待提升。
看完这篇文章,你总能知道哪些公司值得深入研究,欢迎私信或者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