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钱学森归国70年:6分钟AI动漫回溯“一人撬动全球平衡”的壮举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9-17 10:35:57


一人归国,撬动全球战略平衡

1955 年 9 月 17 日,钱学森乘 “克利夫兰总统号” 邮轮穿越太平洋,冲破重重封锁与阻碍。这一归国壮举,早已超越个人命运 —— 他以智慧撬动全球战略平衡,为新中国筑起国防长城,更在人类科技史上写下东方篇章。

彼时世界深陷大国博弈,少数国家垄断导弹与航天核心技术,妄图以科技霸权掌控全局。而钱学森的归来,彻底打破这一垄断。2025年5月30日的《纽约时报》曾评价,美国放走他的决定是 “改变了世界历史”。他不仅带来尖端技术与系统思维,更以战略视野搭建起中国国防科技体系,让中国在十余年里实现从 “无剑” 到 “铸剑成盾” 的跨越,跃升为拥有核威慑能力的大国,重塑全球战略版图,为发展中国家打破科技霸权树立典范。

五年抗争,赤子终归故土

这条归国路,是五年的羁旅与坚守。1950 年起,美国当局以 “涉嫌从事共产主义活动” 为由吊销其科研安全执照,随后又通过拘留、长期监视等手段,妄图阻断他回国的脚步。但家国情怀从未在他心中熄灭,他曾通过秘密渠道致信祖国,倾诉归国愿望,更在困境中坚持整理航天领域研究成果,为归国后助力国家建设做准备。这份赤诚与坚韧,最终在新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下迎来转机 —— 1955 年,中美通过战俘交换达成共识,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

临行前面对记者追问 “是否还打算回来”,他的回答斩钉截铁:“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这一坚定宣言,既是对祖国的深情承诺,更彰显了他以己之力报效国家的决心。

白手起家,铸就导弹强国根基

面对中国导弹事业 “一穷二白” 的困境,钱学森以开拓者之姿扛起重任。1956 年,他牵头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前身),亲手绘制中国导弹事业首张发展蓝图;他走遍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遴选人才,开设 “导弹概论” 等课程,毫无保留地传授尖端知识;他带领团队扎根戈壁荒滩,在缺乏先进计算设备的条件下,用算盘、计算尺与草稿纸反复演算导弹轨道等关键数据,攻克数百项技术难关。

1960 年,我国首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同年 11 月,首枚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一号” 试验成功;1964 年,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二号” 精准命中目标;1966 年 10 月,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 “两弹结合” 试验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国防实力实现质的飞跃,彻底摆脱了 “有国无防” 的被动局面。

薪火相传,大国重器震寰宇

钱学森的影响深植中国国防事业根基。在9月3日的阅兵式上,“东风 - 41” 洲际导弹、“鹰击 - 21” 反舰导弹、“巨浪 - 3” 潜射导弹等装备亮相,尽显我国 “三位一体” 战略核力量与常规威慑能力,这些顶尖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源自他当年播下的 “航天种子”。

他提出的 “系统工程论”,为导弹技术突破与型号迭代提供了核心方法论,支撑 “东风”“鹰击”“巨浪” 等系列装备实现跨越式升级;他培养的科研团队,将 “为国铸器” 的精神代代传承,推动中国导弹技术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转变。从 “两弹一星” 到新时代国防科技突破,钱学森以毕生心血让中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站稳脚跟,用科技力量守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彰显大国担当。

特别鸣谢: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兼征集保管部部长——张现民

原标题:《钱学森归国70年:6分钟AI动漫回溯“一人撬动全球平衡”的壮举》

栏目主编:秦岭

作者:解放日报 曹俊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