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别克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的首款车型——至境L7,在全国媒体面前完成首秀。这不仅是一款车的亮相,更是一个老牌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混战中发起的战略性反攻。
发布会结束以后,专访了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薛海涛、王晨东,与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曾瑜。他们共同托举的,是别克真正意义上“由中国定义、为中国打造”的豪华智能电动车。
◆上篇:“至境”破局
在价格战最汹涌、新势力与传统豪强短兵相接的20-30万级市场,别克选择了“正面亮剑”。品牌旗下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的首款车型——L7,没有回避红海,反而主动驶入风暴中心。
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薛海涛在接受专访时,给出了他的答案:“我们要给用户第三种选择。”不做偏科生、不追求单一长板,至境L7凭借302km超长纯电续航、无感增程介入和第一梯队智能体验,试图重新定义“家庭主力车”的价值标准。
这不仅是产品之战,更是一场关于合资品牌定价权与技术话语权的反击序幕。
一、“至境”不是补充,是答案薛海涛在专访中毫不避讳地提到,别克曾经历过“最低谷”。合资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一度失语,“杂牌电车”的标签像一根刺,扎在每一个传统车企人的心里。
而至境的诞生,正是别克的回答。“我们致敬友商,是因为我们正视差距。”薛海涛说。但至境L7并不是在模仿谁,而是在提出一种“第三种选择”:它既不是纯电,也不是传统的插混,而是基于别克全新“逍遥”超级架构打造的“超级增程”轿车。其背后,是泛亚全栈自研的架构能力、通用全球的技术储备,与Momenta、高通等本土科技企业的深度融合。
二、“真龙”增程:技术派的低调反击曾瑜所领导的泛亚技术团队,是至境L7真正的技术底座。他透露,“真龙”增程系统并非仓上马,而是基于泛亚多年在增程领域的积累,尤其是那台荣获“中国心”十佳的1.5T阿凡达发动机,专为增程打造。
至境L7用一组硬数据打破了行业痛点:亏电加速差异<0.1秒,真正做到“满电亏电一条龙”;纯电续航302km,综合续航1420km;增程器介入噪音<0.5dB,几乎无感。
这些数字背后,是别克对“豪华动力”的重新定义——不仅要强,更要稳、要静、要可靠。
三、智能化不再“卡脖子”,R6大模型首发上车王晨东负责的智能化板块,成为至境L7最令人意外的亮点。合资品牌曾在智能驾驶上落后一代,但至境L7实现了反超:首发搭载基于端到端强化学习的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支持城市NOA和无断点泊车。
“我们和Momenta合作四年,就是在等一个爆发点。”王晨东说。而至境L7正是这个爆发点的载体——不仅因为上汽和通用是Momenta的重要股东,更因为别克在整车控制、底盘调校和安全体系上的积累,让Momenta愿意将最新的技术首次落地在L7上。
四、“我们要进入客户的购车清单”
薛海涛对至境L7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20-30万元区间,家庭主力用车。“客户可以不再纠结电或者油,它们的优点你可以通过增程系统兼得。”他不愿意轻易给出销量目标,但却坚定地表示:“我希望客户在选车时,能真正把至境L7放进清单里。”这句话看似低调,实则野心十足——它意味着别克不仅要找回老用户,还要与理想、问界等新势力正面争夺用户。
五、“至境”的背后,是一场信任革命
最值得玩味的是,至境L7的诞生源于中美双方的一场“信任革命”。曾瑜坦言,过去外方曾有疑问:“为什么不用全球平台?”而现在,美方态度彻底转变。
不久前召开的董事会上,通用高层不仅认可中方的产品定义,甚至将泛亚的研发效率作为案例,反向推动全球团队。“信任”,成为至境诞生背后最珍贵的关键词。
结语|至境,而非终点
至境L7的出现,标志着合资品牌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定义权回归。它不属于纯粹的电动阵营,也不是传统的燃油延续,而是别克基于中国用户真实需求提出的“第三种解决方案”。薛海涛说:“我们不会做特别长的长板,但我们可以做到每个板都不弱。”这句话,或许正是至境L7最好的注脚——它不需要成为某一方面的极端主义者,而是要成为大多数人的可靠选择。
在新能源竞争进入下半场的今天,至境L7或许还没法一锤定音,但它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合资品牌,依然有能力定义好车。
◆下篇:“大别克”回来了
“大别克”回来了——但这一次,它安静、智能、且充满力量。
一、“困难的日子过去了”
薛海涛去年8月9日正式加入上汽通用。他坦言,那时别克正经历“最低谷”。合资品牌普遍面临“电动化焦虑”,产品滞后、智能化短板、品牌信任度下滑……问题成堆。
但短短一年,别克不仅稳住了销量和利润,还推出了完全由泛亚自主研发的“逍遥架构”和首款高端新能源轿车至境L7。薛海涛说,“困难的日子过去了”。这句话背后,是一场关于团队、信任与产品力的沉默反击。
二、泛亚的“黄埔军校”实力,被重新激活
曾瑜所在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被薛海涛称为“中国汽车研发界的黄埔军校”。但在过去,很多产品的主导开发权并不在泛亚手中。直到三年低谷,让他们彻底清醒:“必须正视与对手的差距。”
至境L7所使用的“逍遥架构”,是泛亚全栈自研的成果,支持多种驱动形式和智驾系统。薛海涛毫不避讳地表示:“我们要硬刚产品力。”这句话既是对外宣示,更是对内信心的建立。
三、“信任”成为中美合作的新关键词
王晨东透露,不久前在美国召开的董事会上,关键词是“信任”。美方惊讶于中国市场的变化之快,也认可了中方团队的产品定义和研发能力。曾瑜补充了一个细节:美方甚至把泛亚的执行效率作为案例,反向推动通用全球其他团队——“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你们不能?”
这种来自总部的认可,在合资企业发展史中并不常见。
四、不做“偏科生”,要做“全能选手”
薛海涛反复强调,别克不愿做“长板特别长,但短板明显”的产品。至境L7在动力、静谧、智能、豪华等方面没有明显短板,尤其是在亏电性能、增程器噪音控制等传统痛点上实现了突破。
这种“均衡主义”背后,是别克对“长期主义”的回归。正如薛海涛所说:“技术永远是技术,但技术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必须持续。”
五、“大别克”回来了,但不再是过去的别克
“大别克”三个字,是很多用户对别克的经典印象——大气、稳重、舒适。薛海涛希望至境L7延续这种气质,但以全新的技术内核和智能体验重新定义它。
他不认为增程市场在萎缩,而是坚信:“用户有没有痛点,才是技术存在的前提。”至境L7瞄准的是家庭主力用车场景,既要纯电的平顺安静,也要无里程焦虑的长途能力。
观点|沉默的大象,正在转身
薛海涛、王晨东、曾瑜——三位不同背景的高管,共同推动着别克这场“静悄悄的转型”。没有喧哗的营销口号,没有盲目堆砌硬件参数,而是回归产品、信任团队、尊重市场。
在几乎所有合资品牌都在电动化路上步履蹒跚的今天,别克的转变令人意外,却也合乎逻辑:它没有选择颠覆谁,而是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至境L7是否真的能打?9月28日,薛海涛将公布他的“小目标”。而无论首战成绩如何,这家曾经定义了中国中产轿车的企业,已经重新回到了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