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汽车 » 正文

欧拉新SUV网络投票命名,长城怎么还搞这一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王婷 易车 时间:2025-09-13 20:11:02

文:张硕

长城汽车旗下欧拉品牌的首款纯电SUV正式亮相工信部申报目录,这款代号可能为“欧拉5”的新车,以其数字后缀颜色的变化多端,预示着又一场命名营销大戏的开启。

而操盘手吕文斌——这位刚刚从技术岗位转战营销前沿的欧拉品牌新任总经理,似乎正在重拾长城屡试不爽的网络投票策略。

在长城汽车的世界里,产品命名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标识符号,演变为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营销赌博。从“哈弗大狗”到“欧拉好猫”,从“魏牌摩卡”到可能出现的“欧拉5”,长城的命名策略越发令人眼花缭乱。

(一)长城的奇葩命名

长城汽车并非一直如此热衷于奇特的命名方式。回顾历史,哈弗系列的H1到H9形成了清晰的产品矩阵,消费者能够轻易理解数字大小代表的级别高低。

甚至WEY品牌最初也采用VV5、VV6、VV7这样逻辑明确的命名体系。

转变始于2020年。哈弗推出了“大狗”,并通过网络投票确定名称。随后,欧拉品牌全面拥抱“猫”系列,从白猫、黑猫到好猫、闪电猫、芭蕾猫。

WEY品牌则转向“咖啡系列”:玛奇朵、拿铁、摩卡。

这种命名方式确实在短期内创造了惊人的营销效果。哈弗大狗成为网红车型,欧拉猫系列也成功吸引了年轻女性群体的关注。

但短期关注能否转化为长期品牌价值,却要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二)营销表象下的品牌危机

长城汽车的命名游戏表面上是创新营销,背后却暴露了深刻的品牌身份危机。某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品牌名称具有很强的戏谑性质和玩笑性质,很难让潜在用户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感,同时对于品牌本身其实也是一种伤害。”

这种命名策略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混乱的命名体系使产品线缺乏清晰度,消费者无法判断车型的级别和定位。

另一方面,过于特立独行的名称可能劝退那些严肃考虑购车的消费者,尤其是高端车型的潜在买家。

长城汽车市值从高峰期的6000多亿跌至2200多亿,销量停滞不前,这种市场表现与它的命名策略之间,恐怕不无关系。

(三)欧拉新SUV的命名猜想与风险

如今,欧拉首款纯电SUV的命名又成为一场营销猜谜游戏。从申报信息来看,“ORA 5”字样多次出现,数字“5”的颜色还存在不同变化。

这种操作让人联想到宝马5系、奥迪A5等国际化命名方式,试图提升产品的国际化属性。

但问题在于,长城汽车的命名历史已经让消费者产生了疑虑。数字命名与先前动物命名并存,进一步加剧了品牌识别度的混乱。

即便吕文斌试图通过网络投票来复制当年大狗的成功,市场环境已经今非昔比。

消费者对于营销套路越来越警惕,产品实力本身才是决定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四)技术实力与命名游戏的悖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长城汽车其实拥有相当雄厚的技术实力。Hi4混动系统、Hi4-T混动系统、2挡DHT,甚至逆时代潮流开发的V6 3.0T+9AT,都展示了长城的技术积淀。

在底盘调校方面,长城更是有着公认的强项。

然而,这些技术优势却被命名游戏的喧嚣所淹没。消费者谈到长城,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奇怪的动物和咖啡名称,而非其技术实力。

这种技术实力与营销表象之间的脱节,反映了长城汽车内部的管理割裂。

魏牌7年换9任总经理,欧拉5年换5位总裁,技术出身的领导层缺乏市场敏感度,导致产品定义与用户需求脱节。

总结:

欧拉新SUV搭载最大功率150kW的驱动电机,匹配蜂巢能源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甚至提供激光雷达选装,技术配置不乏亮点。

然而,无论是“欧拉5”还是其他名称,再炫目的营销包装也无法替代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长城汽车站在从传统制造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型的十字路口,其困境是所有传统车企转型阵痛的缩影。吕文斌在社交平台上的活跃,与魏建军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尝试,显示了长城汽车求变的决心。但决定品牌未来的,不是营销层面的小聪明,而是战略层面的大智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