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领投自变量机器人近10亿元融资,这是阿里巴巴继投资逐际动力、星动纪元、宇树科技后,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又一次重磅布局。阿里巴巴已经悄然投遍整个赛道,试图为AI大模型装上会动的手和能走的腿,构建完整的人形机器人生态版图。
2025年9月8日,相关媒体报道,自变量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变量”)于近日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由阿里云、国科投资领投,国开金融、红杉中国、渶策资本跟投。老股东美团战投超额跟投,联想之星、君联资本持续追投。
此次为阿里云首次出手具身智能公司,阿里云将为自变量提供多维度支持。资金将用于自变量全自研通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的持续训练和硬件产品的研发迭代。
从2023年底成立起,自变量就确立了以端到端统一大模型实现通用具身智能的技术路径,并于近期发布了适配多模态大模型控制的全自研轮式双臂仿人形机器人——量子2号(Quannta X2)。在过去不到半年时间内,公司实现了机器人本机整机、高自由度灵巧手、外骨骼遥操数采设备等全栈自研。
自变量软硬一体同步发展的技术路线,及前瞻性的技术理念和成果也收到国家级投资平台、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与产业资本的认可。
此次融资也反映出具身智能赛道的热度。随着阿里云的加入,具身智能赛道将迎来更多资本与技术的双轮驱动。
此前,阿里云背后的阿里巴巴集团曾陆续投资了逐际动力、星动纪元、宇树科技、星海图、灵心巧手等多家具身智能及产业链企业。
2024年7月,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逐际动力”)完成数亿元A轮战略融资,由阿里巴巴、招商局创投、上汽集团旗下尚欣资本领投,原始股东峰瑞资本、绿洲资本和明势资本跟投。这也是阿里第一次出手投资人形机器人公司。2025年3月,逐际动力官宣,完成了A+轮融资,半年内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此轮融资也包括阿里在内。
据了解,逐际动力是最早将空间智能和运动智能,在人形机器人上结合起来的公司之一。
其创立于2022年,主要产品包括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四轮足机器人、多形态双足机器人,并配套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公司注重“软硬结合”与生态共建。
2024年10月,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动纪元”)完成近3亿元Pre-A融资,本轮由清流资本、元璟资本、阿里巴巴联合领投,策源资本跟投,老股东联想创投、世纪金源、金鼎资本、泽羽资本、清控天诚持续追投,华兴资本继续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原生性突破性研发以及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并持续构建公司人才和技术壁垒。
星动纪元以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如STAR 1、L7) 和轮式服务机器人(星动Q5) 为核心产品,并自主研发了灵巧手(XHand 1等) 和关键零部件(关节模组)。通过其具身大模型ERA-42和软硬一体化的技术路径,推动机器人在工业和服务领域的应用。
2025年6月,经多方信源确认,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已完成C轮融资交割,本轮融资始于2024年9月,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基金、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资本联合领投,原股东阵营亦大规模跟投。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16年成立以来,宇树科技已完成9轮融资。
2025年2月,宇树旗下的人形机器人产品Unitree H1 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引发广泛关注,同时也让宇树科技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标志性企业,与 DeepSeek、强脑科技(BrainCo)、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并称为“杭州六小龙”。
资本动作的密集程度印证着宇树科技的上市野心。2025年5月29日,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从“杭州市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 "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259.42万元增至 288.90万元,增幅11.36%。这一变更被市场视为IPO的关键前置步骤 —— 通常而言,有限责任公司改为股份有限公司是登陆资本市场的标准动作。
多年来,阿里巴巴都通过战略投资等方式,布局具身智能产业链。投资具身智能领域机器人公司则是助力产业发展的方式之一。
在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2025年2月24日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巴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这将创下我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AI产业正经历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36.2%。
在此背景下,AI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场景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高性能服务器、智算中心等基础设施成为行业“刚需”。
吴泳铭表示:“AI爆发远超预期,国内科技产业方兴未艾,潜力巨大。阿里巴巴将加速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全行业生态发展。”
从软件到硬件,这个赛道几乎遍布阿里巴巴的身影。未来三年投入超3800亿建设AI基础设施的承诺,预示着这场关于未来智能终端的竞争,阿里巴巴已只身入局。
申明:本站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并且郑重提示所有阅读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的参考意见和依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