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解码半导体IP“销冠”芯原股份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北京商报 时间:2025-09-03 02:06:00

8月的最后一周,半导体行业热度不减,多家头部公司的关键性并购屡见报端——芯原股份、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等,多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其中,芯原股份宣布筹划收购RISC-V CPU IP企业芯来智融的全部或控股权。东吴证券研报称,此次收购将助力芯原股份补全CPU IP能力,强化全栈布局。民生证券也认为,这是国产IP企业整合生态的重要一步。

半导体IP授权业务,可以被理解为芯片产业的“零部件输出”。其并非英伟达、寒武纪所提供的完整芯片硬件,而是兼有硬件底层模块、配套软件以及技术适配方案的组合式输出。据行业机构IPnest统计,芯原股份以1.6%的市场份额跻身全球半导体IP授权市场第八、国内市场第一,也是榜单前十名里唯一的中国企业。

资源整合后再次扩张,芯原股份在半导体行业的对局中新添了优质筹码。

杀进全球半导体版图前排

据IPnest统计,从半导体IP销售收入角度来看,芯原股份为2024年中国大陆排名首位、全球排名第八的半导体IP授权服务提供商,知识产权授权使用费收入则排名全球第六。同时,据IPnest的报告和企业公开数据,在全球排名前十的IP企业中,芯原股份的IP种类排名前二。

从市场格局看,ARM(软银旗下)、Synopsys两大国际巨头优势显著。其中,ARM以29.84亿美元、Synopsys以15.42亿美元的IP授权收入占据前两位,同时两家合计拿下超66%的市场份额。

虽仅有1.6%的份额,但在国际巨头高度垄断的格局中,芯原股份作为国产独苗的单点突破依然难能可贵,亦可被视作中国半导体产业向上游核心环节进军的高价值范本。芯原股份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技术领先性及库存丰富度两方面。相关研报显示,芯原股份的业务线不仅覆盖GPU(图形处理)、NPU(神经网络处理)、VPU(视频处理)等六大类处理器IP,还拥有1600余个数模混合IP与射频IP,可灵活匹配AIoT、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等多场景需求,已是全球IP种类排名前二的供应商。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芯原股份的IP已在云侧、端侧、汽车电子等关键领域实现深度落地。“中国IP厂商的机会,来自对细分场景的深度挖掘。”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虽然国际巨头业务体量大但难以兼顾所有细分需求,广度和精细化正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企业可以聚焦低功耗物联网、车规级安全等领域,通过定制化IP方案形成差异化优势。

据半年报披露,芯原股份服务的客户名单中包含三星、谷歌、亚马逊、微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一众国际领先企业。

生态型“销冠”

“除技术层面被认可外,芯原股份的突破还得益于技术与生态的协同。”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表示,在国际IP巨头占据大量份额的环境下,中国企业要想突围,必须跳出纯粹的卖零部件思维。芯原股份能成为国内半导体IP“销冠”,生态协同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规模与技术积累的暂时性差距。

这种生态思维,首先体现在其商业模式对行业分工的重构上。“芯原股份的SiPaaS(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模式,相当于把芯片设计的重资产研发,拆成分布式的可复用平台服务。”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分析称,“这种模式正好契合当下半导体产业分工细化的趋势,芯原股份做平台、客户做应用创新,中小厂商得以用更低成本切入AIoT、边缘计算等细分赛道,而芯原股份则通过服务海量客户摊薄研发成本,形成一组正向循环。”

从行业价值来看,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半导体设计的门槛,更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协作升级。王鹏认为,该模式让企业得以专注于擅长领域,有的深耕IP研发,有的聚焦系统集成,最终提升整个行业的创新效率与协同能力。

不过,挑战同样存在。技术快速迭代要求平台必须保持先进性,客户多样化的定制需求也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但总体而言,这种模式为国产IP企业平衡研发与盈利提供了可行路径。

如果说平台化服务是生态的骨架,关键技术的补全则为其注入新生动能。芯原股份收购芯来智融的动作,就是这个方向上的关键一步。在此之前,芯原股份已构建GPU、NPU、VPU等六大类处理器IP,但作为计算核心的CPU业务似乎相对短板,短板的存在必然限制着全栈解决方案能力。

收购背后的逻辑主线很清晰。芯原股份作为国内半导体IP的龙头玩家,背后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与资本资源;芯来智融成立于2018年,虽然年轻,但却是中国本土最早的RISC-VCPU(微处理器)IP供应商之一。

从定位上看,芯来智融是一家技术底层、跨界多领域的公司,是典型的靠科创实力说话的国产创新派。企业规模虽不大,但含金量十足,凭借自研路线,上线了多条通用与专用IP产品线,已经拿到超300家客户的订单,覆盖AI、汽车电子、5G通信、网络安全、存储等多个领域,还有小米产投等知名机构曾“押宝”。

“收购完成后,芯原股份不仅补全了全栈算力矩阵,更获得了适配RISC-V等开放架构的技术储备。”郭涛强调,在产业当前外界架构依赖度高、国际技术限制趋严的背景下,自主CPU IP的补位,意味着国产半导体产业有了自主可控的架构底座,含金量不言而喻。

营收何时回正

芯原股份在半导体IP领域的技术深耕与生态构建,最终也映射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与反馈中,而这一切的起点,仍是支撑其行业地位的核心驱动力——研发。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研发投入始终是芯原股份构筑IP壁垒、拓展生态边界的“生命线”,这一特质在其财务数据与行业对比中尤为突出。

2025年上半年,芯原股份研发费用达6.12亿元,同比增长7.6%;若以研发费用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衡量,62.85%的占比在申万二级半导体行业165家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五,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半导体国产替代浪潮与板块普涨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芯原股份的研发驱动逻辑与国产卡位价值给予明确认可。交易数据显示,2025年1月2日—8月28日(停牌前一交易日)的160个交易日内,芯原股份股价以后复权方式计算累计上涨191.82%,不仅大幅跑赢同期半导体板块40.34%的区间涨幅,更在165只半导体个股中位列第五;截至8月28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53元/股,总市值达804.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区间涨幅前四的个股中,3只为年内上市新股,芯原股份作为已上市多年的企业,仍能实现近2倍的股价增长,本质上是市场对其“隐形冠军”身份、全栈IP布局(尤其是AI、车规等核心场景落地)以及生态协同能力的估值兑现。

不过,短期业绩波动也为其资本市场表现带来阶段性考验,而这种波动恰恰折射出半导体IP行业的共性特征。回溯芯原股份的盈利轨迹,2022年公司凭借归属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双双转正实现“摘U”,标志着上市后首次盈利;但“摘U”后受行业周期、研发投入摊销及项目确认节奏影响,2023年、2024年归属净利润分别亏损2.96亿元、6.01亿元,2025年上半年归属净利润亏损仍达3.2亿元。同期,芯原股份综合毛利率也出现同比下滑,2024年、2025年上半年分别下降4.89个、1.08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因汇兑损益同比激增967.66%,应收账款占期末流动资产比例达29.19%。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半导体IP企业的盈利波动,往往与项目周期长、收入确认时点分散的业务属性,以及研发与人才成本高企的行业现状相关——这也解释了为何芯原股份在股价高增的同时,短期盈利仍存压力,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其“长期技术壁垒”与“短期盈利承压”的预期分化。

但深层次数据与战略动作,正逐步缓解市场对短期业绩的担忧,并强化长期信心。从经营改善信号来看,2025年二季度芯原股份已呈现明显回暖:营业收入环比增长49.9%至5.84亿元,归属净利润亏损环比收窄54.84%至-9950.51万元,单季度的业绩修复印证了其IP业务在AI、车规等场景的需求释放。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尝试联系芯原股份,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尽管高额研发投入让利润短期承压,但长期构筑的技术壁垒与平台复用能力,才是科技企业真正的护城河。这或许也是芯原股份作为国产半导体IP“销冠”,在资本市场中穿越短期波动、锚定长期价值的核心逻辑。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蔓蕾 实习记者 王天逸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