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成都车展,长城汽车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魏牌携高山家族及蓝山、摩卡等重磅亮相。展台上,魏牌携手国民IP奶龙打造“宝宝巴士”萌趣互动区,更有相声演员孙越以用户体验官身份实力站台。同时,魏牌宣布,高山家族全新成员——高山7将于9月10日正式开启预售。
发布会结束后,魏牌CEO冯复之携执行副总经理谭健、商业化副总经理蒲昊文,接受了多家媒体的专访。在长达45分钟的深度对话中,魏牌团队围绕品牌向上战略、DTC直营模式的挑战与实践、产品力解读以及营销传播策略等关键议题,与媒体进行了交流。
DTC模式:不只是渠道,更是与用户交朋友的战略选择
面对当前汽车市场渠道建设的激烈竞争,魏牌为何坚持DTC(Direct-to-Consumer,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模式?
冯复之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他表示,DTC模式的构建,绝非简单的渠道铺设,而是基于“品牌向上”核心战略的必然选择。“我们希望通过DTC模式,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链接。”
冯复之强调,这包含两个层面的“链接”——
首先是物理触点的延伸, 魏牌希望将更多的曝光和用户体验场景从线上延伸至线下,更贴近用户的生活和用车场景。今年,魏牌预计将覆盖200个以上城市,触点规模将达到数百家,确保用户能够“所见即所得”。
其次是心理层面的连接,魏牌希望通过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省事省心的服务,去获取用户的信任。
冯复之认为,用户最终是否选择魏牌是第二或第三步,而建立信任、认知魏牌并体验产品,才是更为重要的核心。他将此比作“跟用户交朋友”,通过真诚的沟通和产品的打磨,倾听用户的反馈,并为用户而改变。
对于DTC模式的困难,蒲昊文则坦言,从传统的经销商管理模式切换,意味着“事必躬亲”,尤其是在保持终端形象和用户服务一致性上,挑战巨大。他也表示,魏牌对此充满信心,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年底(直营店)将覆盖200个以上城市。同时,通过培训资源和管理工具的投入,以及不断优化服务,魏牌正努力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他进一步分享了DTC模式在探索用户场景化需求上的创新尝试,例如针对北京、上海等城市早晚高峰堵车的问题,魏牌正在探索“通勤试驾”模式,将试驾融入用户的日常通勤,让用户在真实用车场景下体验产品。
高山7:开启MPV家庭新时代,用诚意对抗利润
对于魏牌销量稳定增长的蓝山,以及即将上市的高山7,谭健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表示,魏牌在渠道建设方面,将持续提升数字化能力,实现线上到线下的贯通,通过高质量内容吸引用户,并引导用户完成从“种草”到线下体验的有效闭环。
关于高山7,谭健将其定位为“开启MPV家庭新时代”的代表,并强调其在中大型MPV细分市场30万以内的“绝对统治力”:唯一标配四驱、激光雷达和后排屏,以及最快的加速、最灵活的转向、最高的得房率、最强的音响性能和最长的WLTC纯电续航。
他特别指出了高山7在尺寸上的“恰到好处”,5米零五的尺寸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解决了许多用户在停车便利性上的痛点。
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别强调了高山7的定价,表示“高山7不是一款利润导向的产品,宁可丧失一部分利润,也要把好的产品呈现给大家。”
挑战与实践:速度、标准化与用户为中心的温度
面对关于“什么是品牌体系转型的最大挑战”的提问,冯复之将之归结为“市场时机和机会的把握”。同时,他高度赞扬了长城集团内部的协同与支持,以及经销商伙伴的归宿感和主人翁意识。
在他看来,转型最大的挑战仍然在于自身:“怎么能更好的服务用户,更快的让我们的产品专家,让我们的售后,能真正的用心的服务好每个用户。”
蒲昊文从“速度”和“运营”两个维度进行了补充。他表示,魏牌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400多家门店,完成了全套流程和数据链的贯通,这得益于长城内部的高效率和完整的体系支撑。
在运营层面,他提到了一致性的工作方法、逻辑和管理标准是短期内最大的挑战。为此,魏牌大力投入培训体系,统一服务标准和管理模式,并渗透“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价值观。他通过两个具体案例,生动展现了魏牌在“管理标准和人性化”、“价值观驱动”方面的实践。
第一个案例是,一位用户因家人住院急需退车,魏牌从用户处境出发,果断承担了所有成本,并快速处理,最终该用户选择复购高山,实现了双赢。
第二个案例是,针对蓝山用户扎堆青藏川藏线自驾的反馈,魏牌在西部服务网络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快速建立了30多个服务站,确保用户在200公里内可抵达服务驿站,彰显了“一切为了给用户创造价值”的价值观。
关于营销口的变化,特别是邀请相声演员孙越担任“用户体验官”的举动,冯复之解释道,这是基于用户反馈和用户共创的战略。他提到,魏牌销量持续增长,用户沟通互动增加,而用户反馈正是促成此次合作的关键。
“这是我们更贴近用户的反馈和用户真正共创的条件下,用户来指导我们完成的。”冯复之表示,邀请孙越是为了通过体格对比,更直观真实地体现高山车型的空间和性能卖点。
他强调,长城集团从上到下,都在努力把好的东西真实地传递给用户,并认为“奶龙和孙越能够赋能用户增长和渠道扩张的战略”。
同时,他也理智地指出,传播很重要,但不会选择“过度或硬要传播”,而是倾听用户建议,进行“用户能听得懂的、有效的、且有价值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