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见微知沪|让“她智慧”不中途下车,我们为何对“科妍回归计划”有期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澎湃新闻 时间:2025-09-02 18:26:21

9月2日,上海启动了“科妍回归计划”,旨在好中选优,通过资金支持和举荐评优等各个方面,全面扶持女性科技人才在产后回归科研工作。

该计划筹集了100万元资金,扶持首批20位女科学家,将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在沪单位先行试点。这次新的尝试让常被忽视的女科学家处境真正地被看见、被关心。

十年前,屠呦呦拿下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科学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女科学家,原本就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骨干力量。截至2024年,上海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女性占比43.96%。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内,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38.71%。

一周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朱美萍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是10名获奖者中唯一一名女性。而她还有另一重身份——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她,一年前提出了“关于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的书面建议,成为“科妍回归计划”的一处原点。

如今,朱美萍已经是一位17岁女儿的妈妈,在女儿的眼里“顶级科学家就是最耀眼的星”。但在过去17年里,朱美萍也有无数感到“太累了”的时刻。尤其孩子刚出生的几年,带娃、科研、博士论文三线并行,几乎每天要忙到凌晨一两点。

淋过雨的人总想着为后人撑伞,“科妍回归计划”终于成为现实。在启动会上,31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文然挺着9个月的孕肚亮相,或许她就将成为“科妍回归计划”的受益者。当“生育”来到眼前时,李文然需要早早做好各个阶段的计划,产假期间如何安排学生研究,如何推进研究课题,尽可能地去做好平衡,避免研究中断,避免自己失去竞争力。

科研精神要一代代传承,科研女性的处境更应该一代代向好。这样一批女性坚守在科研岗位上,是为了对科学前沿的追求和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一个计划当然不可能解决女科学家们面对的所有问题,但仍值得期待的是,未来“科妍回归计划”能够进一步提升资金规模,扩大辐射范围,让更多的“李文然”们能够在科研岗位上面对生育这件事更放松,更从容。

近年来,上海对“生育”的聚焦并不算少,“生育友好岗”等一系列举措都在推动着这座城市向生育友好型社会迈进。到今年上半年,“生育友好岗”受益人数已经有5000余人,自8月底开始,女职工产假及生育假期间,用人单位可申请产假社保补贴。

当然,“科妍回归计划”不只是生育的事,更是科技的事。9月2日的启动会上,原本无法出席的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硬是挤出了几分钟来到现场。这位女性领导真情实感地说了很多,其中一层意思就是,“科妍回归计划”不仅仅在于关乎女性关怀和生育友好,也在于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征程需要这些“她智慧”和“她力量”创造价值,而不是“中途下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