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卫星装上“AI大脑”
作者 |余寒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港股太火爆,商业航天也来凑热闹。
投资家网独家获悉,商业航天赛道杀出一匹黑马——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由80后电子科大教授陆川创办的AI卫星企业,正在用“太空服务器”的概念重塑航天产业格局。
令人惊叹的是,这位学者出身的企业家,竟在7年间完成从实验室技术到商业化落地的惊人跃迁: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1.77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5.54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76.6%,更手握26颗AI卫星订单,成为民营航天全产业链全国第二的隐形冠军。
国星宇航的崛起堪称技术狂人的逆袭。2018年,陆川依靠融资投入AI卫星研发,当时业内普遍认为“在太空部署AI芯片纯属浪费”。但这位80后博士偏要逆势而行,带领团队完成四次技术迭代,最终造出算力达744TOPS的AI智算卫星,相当于让卫星在太空同时处理300部4K电影。最经典的案例是青岛文旅局项目——用自研“灵境引擎”将城市3D建模周期大幅缩短,较传统测绘方法效率提升70%。
如今,这个技术团队已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完成9轮融资,估值超过65亿元,吸引深创投、星河产业集团、洪泰基金等40余家机构押注。而他们正在建设的深圳卫星量产基地,通过标准化组件库和可重构生产线,目标是将卫星单价从500万元压至200万元,直指马斯克星链的成本优势。
随着招股书披露,国星宇航的“星算计划”浮出水面:规划2800颗AI卫星组网,构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网络。若该计划实现,中国将首次在商业航天领域掌握全球太空计算基础设施的主导权。
从电子科大实验室到港股上市,要是这次能顺利闯关,这位80后教授带着团队造AI卫星的故事可就火了——不仅会成为航天圈的传奇案例,说不定还能创造科技圈又一段“实验室到富豪榜”的财富神话。
一
当马斯克用星链重构地球网时,中国西南实验室正酝酿一场更大的变革。
这位叫陆川的80后教授,用六年时间将AI芯片送上太空,在招股书中描绘出覆盖全球的“太空算力网络”蓝图,更以三年营收暴涨315%的硬核数据,证明中国商业航天正在突破传统边界。
故事要从2018年那个改变命运的决定说起。
彼时在电子科大、新加坡南洋理工、广东工业大学完成深造的陆川,带着在实验室研发的AI卫星技术闯入商海。
当同行还在比拼卫星成像分辨率时,这位年轻博士执意要在卫星上装“大脑”:“传统卫星就像功能机,我们要造的是太空里的智能手机。”
创业初期的艰辛超出想象。团队挤在电子科大旁的旧楼里,依托实验室资源完成技术验证。
2018年12月便成功发射首颗AI应用卫星,这个被嘲“书生气太重”的尝试,却让卫星首次具备自主处理数据的能力——在太空完成图像超分辨率处理,将模糊影像变得高清可用。
真正让行业震惊的是2022年推出的“灵境引擎”。这项将卫星遥感数据从二维升维到三维的技术,让青岛文旅局等客户原本需要数月完成的数字城市建模,现在只需几周就能完成。
更关键的是,2024年团队完成全球首次卫星在轨AI大模型验证,实现数据在轨筛选与关键信息回传。
技术突破背后是惊人的研发投入。2022至2024年间,研发开支从4580万飙升至1.42亿,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25%-28%高位。这种“技术死磕”精神在卫星迭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五代卫星算力达744TOPS,支持复杂在轨AI任务。
当多数民营航天企业专注卫星制造或数据服务的单一环节时,陆川团队独创“交钥匙工程”模式。从成都AIT中心的卫星设计,到年发射12颗卫星的协调能力,再到自建卫星运控中心和灵境引擎应用,形成完整闭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客户结构的蜕变。2024年客户集中度加剧,单一大客户收入占比73%,但应用场景扩展至游戏、影视等商业领域。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52.5%升至2025年上半年89.9%,标志着标准化产品时代的到来。
国星宇航深圳卫星基地采用模块化设计,目标将卫星研制周期从4个月压缩至1个月。
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暗藏对标SpaceX的野心,当马斯克用流水线降低星链成本时,中国公司正将卫星制造从“手工作坊”转向规模化生产。招股书显示,IPO募资的35%将投入深圳卫星基地建设,为年产百颗卫星奠定基础。
如今,国星宇航手握26颗卫星订单,三年营收增长213%,更以全产业链第二的姿态冲击港股。陆川的终极目标清晰可见:计划2028年前发射100颗卫星组网,远期规划2800颗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太空算力网络。
二
国星宇航的融资节奏堪称民营航天企业的“融资教科书”。
从2019年天使轮融资2500万起步,九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16.33亿元,估值从首轮9500万暴涨至Pre-IPO轮65.4亿,5年增长68倍的速度甚至超过多数互联网公司。
资本青睐的核心逻辑在于其构建的“技术-场景-生态”三重壁垒:早期投资方深创投看中AI卫星的技术稀缺性,2019年领投A+轮时,公司刚完成首颗AI卫星发射;2021年pre-IPO轮吸引星河产业集团、惠州益霖投资等产业资本,则因灵境引擎在数字城市项目验证变现能力;而2025年西湖产业基金等国资背景基金突击入股,明显冲着“星算计划”的国家级新基建属性。
资本助推下,“星算计划”这个中国版“星链”正在加速落地。
招股书披露的蓝图显示: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星座,轨道高度锁定535公里,3145颗卫星的轨道频谱已获国际电信联盟批准。
与马斯克星链的通信功能不同,国星宇航的卫星群定位很“中国式”——做太空边缘计算网络。简单说就是让卫星群变身分布式服务器:一颗卫星拍摄的遥感数据,直接由邻近卫星进行AI处理,再通过星间激光通信传回地面,避免传统卫星数据回传的延时问题。
这种架构在应急救灾场景价值凸显:2024年某次山火监测中,AI卫星群实现火点自动识别、路径预测、救援方案生成的全程自主处理,比传统方式快6小时。
而真正的商业想象力藏在算力共享经济:国星宇航探索算力共享经济模式,包括为芯片企业提供低成本测试算力、为游戏公司开发元宇宙渲染等应用,未来规划按算力时长付费的开放服务。
这种模式使其收入想象空间从卫星销售转向服务订阅,招股书预埋的伏笔很清晰——2028年前完成首期100颗卫星组网,届时卫星服务收入占比将提至50%以上。
但风险同样触目惊心。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净亏损超4亿,2025年上半年亏损同比扩大至1.92亿元,研发和卫星发射的持续投入是主因。
更棘手的问题是客户依赖:2025年上半年最大客户占比73%,且这个神秘客户采购的10颗AI智算卫星构成当期主要收入来源。这种依赖在商业航天领域尤为危险——若这一神秘大客户转向自研卫星,那国星宇航的业绩或将面临着断崖下跌。
三
太空产业这块大蛋糕,正被中国民企用AI技术重新切分!
过去卫星行业最赚钱的是两头——造卫星的和卖数据的,中间组装环节利润薄得像纸。现在像国星宇航这类公司,直接用AI技术把这两头肥肉一口吃掉:
自家卫星装上“AI大脑”,拍完照直接在太空处理数据,省掉地面处理环节,客户拿到手就是现成的3D模型。
这种重构的底层逻辑是卫星功能本质的变化:从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只能发出“哔哔”声的1.0时代,到马斯克星链提供太空WiFi的2.0时代,进化到国星宇航探索的“卫星即服务器”3.0时代。
招股书披露的客户案例印证了这种转变:某省应急管理部门采购的灾害预警系统,现在能调用卫星群实时计算台风路径、洪水淹没范围、疏散路线规划,而传统方案需要地面超算中心处理数小时。
更精妙的是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灵境引擎把卫星原始数据转化为即用型3D模型,公司实际上在构建“太空数据应用商店”:为文旅、城市管理提供3D建模服务。
这种“数据产品化”的能力使其政府类订单最高单价超过2200万元,同时切入文旅、游戏等千亿级应用市场。
这种重构正在改变全球商业航天格局。
弗若斯特沙利文《2025-2030年中国卫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卫星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62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2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7.1%。
国星宇航的崛起恰逢政策东风——国家发改委2020年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成都2024年出台专项政策,四川2025年发布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地方政府争夺航天产业的逻辑很现实:每投入1元航天基建,就能显著带动产业链投资效应。在成都建设卫星AIT中心时,就获得了当地土地、税收等一揽子支持。
这种“以市场换产业”的策略正在全国复制:珠海给出用地优惠吸引卫星工厂落地,青岛通过文旅项目采购绑定灵境引擎合作。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国际竞争。
招股书第92页的风险提示章节,用整整两页详述因供应链涉及美国技术,面临美国制裁风险。但招股书中也表示:公司称已终止相关交易并建立合规审查。
虽然法律顾问认为“风险很低”,但产业安全局的出口管制阴影始终笼罩。为应对这种风险,公司启动“去美国化”供应链替代:首先启动国产FPGA芯片替代计划,其次星载计算机用欧比特替代德州仪器。
更关键的防御策略在知识产权:国星宇航布局覆盖卫星设计的多项专利,包含卫星结构设计、热控系统、星载AI算法等核心环节,其中核心技术获海外专利授权。
这种布局在路演中被强调为“技术防火墙”,但投资人更关注实际效果——FPGA芯片等核心部件是否完成国产替代。
回看国星宇航的创业历程,实则是中国硬科技突围的缩影:从高校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再走向至商业化,最终叩响资本市场大门。
远期规划2800颗卫星的蓝图虽然宏大,但商业化落地的挑战才刚开始。
若这此次IPO成功,或许属于中国民营航天的真正机会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