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办,复旦大学、普陀区人民政府、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和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学会共同承办的“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融合创新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4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的融合创新,让人工智能真正走出“工具”窠臼,迈向“自主智能”新纪元。
会议集中发布了四大创新成果:晶上飞畅透明医保大模型,实现医保风控精准度提升300%;大模型内生安全检测平台,首次提出“模型血液自检”技术;开源量子芯片自动化设计工具EDA-Q,将量子芯片设计周期由月缩短至天;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融合创新系列蓝皮书,系统梳理AI与先进计算双向赋能的技术路径与基础支撑体系,提出跨域智能涌现的“结构洞”工程载体。
大模型内生安全概念验证平台启动
会上,由普陀区科委与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大模型内生安全概念验证平台”正式启动。平台将聚焦五大高价值场景构建验证示范,一是医保稽核大模型,为医保系统提供主动防范识别风险的能力;二是智能建造读图大模型,为建筑领域提供智能语义解析与建筑方案固化;三是智慧驾驶大模型,建设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一体化保障平台;四是智能家居大模型,研发隐私保护与设备协同安全中枢;五是网络安全保险大模型,构建支撑风险减量的精算订价模型与动态保费模型。通过PoCC组团模式,吸引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入驻,推进新概念技术的实用商用。
晶圆级智能计算创新联合体成立暨“十五五”发展战略在会上发布。联合体由复旦大学联合15家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共同组成,重点突破晶圆级异质集成、动态拓扑重构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介观尺度计算范式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构建”。面向“十五五”,创新联合体将以“2345”战略为指引,重点构建晶上设计服务平台、晶上中试服务平台双轮驱动体系,以高阶基座打造自主进化核心引擎;着力突破超AI信创大规模智算底座、智能网联汽车高可靠实时决策中枢、工业制造高精度协同控制三大战略应用领域,推动晶上系统深度赋能新支柱产业发展;系统构建“开源标准、支撑平台、产业基金、人才军团”四位一体生态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重点攻克高密度互连工程规范、高阶可塑互连拓扑、时空复杂度协同优化、高可靠高可信验证、介观集成系统软件环境等五大关键技术链。同时,在《工程》(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等高水平期刊设置专刊,推动晶圆级计算优秀学术成果传播。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正以指数级速度向千行百业渗透,但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存储墙”“功耗墙”瓶颈日益凸显——算力需求呈指数增长,传统架构仅凭线性提升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介观尺度计算范式(介于芯片级与机架级之间的物理空间)凭借高密度大规模高维可塑性互连、异质异构集成等突破性技术,被视为破解算力天花板的“关键钥匙”。他预测,介观尺度计算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计算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它让“简单节点”通过复杂互连涌现出“整体智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智能涌现能力,为AI从“工具赋能”向“自主智能”奠定基础。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费爱国,会议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蒋昌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庆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许宁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刘明,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如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中心处长丁莹,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办公室主任高祥,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学会副理事长俞能海,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等出席会议,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主持。
原标题:《让AI走向“自主智能”,晶圆级智能计算创新联合体沪上启航》
栏目编辑:马丹 复旦大学
作者:新民晚报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