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脑外科医生穿上戏服主演科普网剧,当机械专业出身的“学渣”用漫画让人们爱上科学,在8月31日的上海“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上,华山医院脑科学博士黄翔与“半小时漫画奇迹”创始人陈磊首次合作,围绕现场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想记记不住 想忘忘不掉”,仅用5分钟完成了一场“科普共创”。
这对上海科普界的新生CP默契值拉满,黄翔用“老员工”和“新领导”的形象比喻解释人脑记忆机制,陈磊则迅速在一旁画出了大脑里正在互动的两个小人。白大褂撞上绘画笔,硬核知识秒变有趣故事,让台下孩子秒懂爆笑。
专业力量“破圈”,让硬核知识有温度
科普以文字、讲座等传统形式呈现,难免陷入“专业但枯燥”的困境。黄翔的实践,恰恰打破了这一局限。作为华山医院的脑科学专家,他的科普起点并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临床经历带来的思考——一个因脑瘤记忆能力下降的学霸女孩,让他意识到“科普是预防悲剧、守护生活质量的重要防线”。
由此,黄翔开启了一场“硬核知识软表达”的探索。他将脑科学融入三国历史,创作科普小说《脑洞三国》;近日,又进一步突破形式,主演了根据该书改编的医疗科普网剧《回到三国当名医》。剧中,外科手术操作、疾病诊疗流程通过“穿越剧情”,经由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呈现,变得生动可感。
更具巧思的是,剧中人物的年龄层覆盖兼顾了老中青群体:小乔代表年轻人,曹操对应老年人,诸葛亮则是中年人的缩影。黄翔介绍,观众还能从角色的病情与诊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例如,针对胃痛等常见疾病,剧中便设计了周瑜使用胃管治疗胃病的情节——为贴合古代背景,团队还特意思考古代无塑料胃管的替代处理,让专业内容既接地气,又不失合理性。
“我们改了5次剧本,每一个医疗细节都要反复核实。”黄翔强调,创作的核心原则是既要让观众看得入迷,更要保证科学严谨。网剧播出后,不仅收获了观众对手术专业性的认可,更意外激发了许多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这种专业打底、趣味包装的思路,成功将原本“高冷”的科学术语,转化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知识。
非专业视角“补位”,让科普贴近大众
如果说黄翔代表了“专家跨界做科普”的深度,陈磊则以非专业身份,诠释了科普创作的另一种可能。“混子哥”陈磊常以“知识二道贩子”自居,他说:“我不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正因此,我更懂普通人学习科学的难点”。
陈磊表示,自己曾是一名“学渣”,学生时期的“踩坑经验”让他明白“学霸讲题听不懂”的根源在于知识传递需要“同频视角”。于是,陈磊选择用漫画作为科普载体。在他看来,漫画的分镜设计、台词、人物表情,能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具象的场景,让知识传递告别“听不懂、记不住”。
陈磊认为,未来科普应纳入科创产业,它不是专家的“额外任务”,而是为科研输送人才的“后勤保障”。当孩子通过漫画、短视频等轻松的形式接触科学,好奇的种子便会在心中扎根。用大众熟悉的语言搭建桥梁,才能真正打通科学与生活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我肯定会继续绞尽脑汁琢磨,怎么让大家轻松、快乐地学习。” 陈磊透露,此前团队的科普内容多聚焦人文社科,但作为工科生的他,还是想涉猎数理化的知识普及。未来,他会打破现有内容的边界,覆盖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将更多精力投入自然科学相关的科普创作中。
在上海,全民科普的理念正通过实践落地。今年9月,“全国科普日”首次升级为“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上海推出1项主场活动、4周主题活动、5个系列活动和N个特色活动组成的科普月矩阵,每周有主题,周周不重样。从学生党到银发族,从时尚白领到社区居民,都能找到心仪的科学体验,让科普真正融入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