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比英伟达还火的Palantir,国内谁能对标?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蓝鲸新闻 时间:2025-09-01 18:28:11

作者|略大参考 杨知潮

从2023年开始,李彦宏就反复强调一个意思:AI应用的想象空间,会比AI模型更大。

Palantir(简称PLTR,中文译名帕兰提尔)的出现,算是对李彦宏预言的一种回应。

它已经成为眼下美股最火爆的AI公司。这个因搜捕本拉登而著名的软件服务企业在8月成为美股的最大亮点,尽管股价在近几天经历了一些波动,但其热度居高不下,日成交额在百亿美元以上,位居各种互联网券商的热榜。股价上,过去一年已经累计暴涨400%以上,就连英伟达、博通也无法比拟。其势头甚至有些压住了英伟达。成为了美股AI的又一类新故事。

这个新故事不再是关于算力和通用大模型,而是应用。它的技术护城河不在于模型有多大,算力有多强,而是对一个产业的理解有多深。它更像是一个深耕行业的行业顾问,而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硅基上帝。

这是一个国内厂商长期忽视的领域,毕竟大多数大厂都想做平台,都想做游戏规则制定者,而不愿意深入进具体的应用领域。但Palantir带来了一种新的启示:把AI落地的想象空间,可能比创造AI更大。

01 反常识的存在

要找到中国的Palantir,首先要理解Palantir的内核。

在Palantir之前,AI领域里赚到大钱的都是平台型公司,如平台型算力公司英伟达,或者Azure、AWS这样的云服务平台。毕竟平台型的AI公司可以控制行业的游戏规则,自然更加赚钱。

但Palantir的出现,则证明未必如此。

在2025年,Palantir这家应用公司,似乎展现出了比平台型公司更强大的潜力。8月,Palantir发布了一份惊艳的财报。收入大涨五成,Palantir股价也迎来历史新高,过去一年已经累计暴涨400%以上,从市值上看,Palantir已经是美股前十的科技公司了。


理解Palantir,只需要抓住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应用。和反复强调AI应用重要性的百度一样,应用也是Palantir区别于其他AI公司的最根本特征,这点从"AI应用第一股"的称号中便不难发现。

和谷歌这种技术导向型AI公司不同,Palantir根本不是做AI起家的,它从来都是扎根于应用本身。AI公司的逻辑是造锤子,再拿造好的锤子找钉子。而应用公司的逻辑是擅长钉钉子,只是在钉钉子的过程中找到了AI这个"锤子"。

具体到业务上,Palantir其实只有两个业务:面向政府机构和国防的Gotham和面向企业的Foundry。至于AI平台Palantir AIP,只是一个附属于旧业务的"插件",目的是降低Foundry的使用门槛,不算一个完全的新业务。

Palantir不喜欢谈模型技术,怎么应用才是它逻辑里的重点,按照公司高管的说法:"LLM 是割裂的智能,Ontology 才是真实理解的逻辑。没有 Palantir,LLM 无法真正工作在现实世界中。"这种理念和李彦宏所说的"模型本身不创造价值,应用才创造"非常接近。

Palantir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深入行业。

Palantir和行业扎得很深。比如:据外媒披露,疫情期间,Palantir曾经和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合作,整合了地区的患者数据和医疗资源,形成了一个调度模型,将疫情期间的资源分发效率提高了40%以上。


SAAS公司普遍讨厌定制化,因为它会拉低毛利率,规模效应更弱。但这种逻辑,构成了Palantir独特的护城河:专业。

通用模型会被算力和人才追赶,但专业领域的数据,却是一种只可以靠时间积累的宝贵财产。

Palantir和客户的绑定非常深,前20大客户平均每年花费7000万美元,客单价奇高,每增加一个客户都会对Palantir的财报产生巨大影响。

技术实力+深度绑定,为Palantir构建出一种锁定效应,这种锁定效应,让Palantir不必和模型层一样内卷,摆脱了一部分竞争,由此带来了极高的利润率。

最新财报显示,Palantir的调整后经营利润率高达46%,净利润率为33%,自由现金流利润率高达57%。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利润率。微软的自由现金流利润率也常年只有30%多。

显然,Palantir贩卖的可不止是想象空间,哪怕它不成长,也已经是一个足够优秀的好生意。

Palantir也给了国内公司一种启示,相比于通用的AI平台,做具体AI应用的想象空间,并不一定更差。

02 中国的Palantir在哪?

这也是李彦宏过去多年不停重复的观点。

在他看来,百模大战实在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抖音这些超级应用,他们创造的价值并不比安卓更少。任何时代,应用层的机会都是远多于系统层,AI时代也应该如此。

在他的理念下,百度也极其看重应用。这种理念最终带来了强大的落地能力:2025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中标48个项目,中标金额5.1亿,均为第一。

数字背后是应用能力。和Palantir一样,百度非常愿意深入到具体的业务里。以Palantir和百度都有介入的智慧交通领域为例,百度打造的"公路应急指挥智能体"已在河北京雄高速落地使用,能高效识别如异常停车等突发事件,并快速生成处置预案,显著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将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


深入场景,深入应用,是Palantir区别于平台型AI厂商的根本差异,也是百度一直以来遵循的一个理念,毕竟模型本身无法创造具体价值,应用才可以。

当然,百度不光做应用,也有很多算力、模型层的上层布局,但百度的各种平台,也都是为应用服务的。

比如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就是一个"生产智能体的AI"。刚刚结束的百度云智大会上,千帆平台正式升级至4.0版本,还升级了一整套针对特定领域的专精模型,比如金融、视觉、角色扮演的专用模型,效率更高,更专业。比如网易游戏《逆水寒》里的两个NPC,就是用这一平台打造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人设,用特定语气、风格和玩家互动。


围绕百舸平台和千帆平台,百度也会做许多"开箱即用"的智能体,比如一见视觉大模型平台,它能在几分钟内生成一个复杂的AI技能。一见工序合规分析正在落地三一能源的工厂车间。当部署完成后,工人一旦出现操作失误,便会立即收到警报提示,管理者也能在平台上看到详细信息,实时判断新工序的执行情况,大幅减少人工现场巡检耗时。

不难发现,和Palantir近似,百度做AI,会做得"很深",直接具体到某个领域的某个场景,解决直接的问题。

除了应用理念,百度的客户结构甚至也和Palantir有些相似。虽然没有Palantir那么强的军方基因,但百度却拥有大量的国央企客户。数据显示,65%的央企会选择百度智能云。

除了百度这样的大厂,还有一个群体也可能成为中国的Palantir:垂直技术服务商。

它们不一定有很强的AI技术,但必须有一个行业丰富的经验。比如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他们长期做交通,和车企、交通部门都有很深的合作关系。再比如京东物流、顺丰、菜鸟这样的物流服务商,他们有着很强的物流领域数据积累。

除了这些叫得上名的服务商,还有海量的创业公司,他们未必有百度这样强大的模型能力、算力能力,但他们却长期深耕于某一个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而随着百度千帆这样的平台崛起,眼下AI创业的门槛非常低,甚至只需要一些自然语言就能够生成一个智能体。这些服务商的数据,很容易被打包成模型,建立起强大的护城河。这也是百度的另一层价值:通过降低AI应用开发的门槛,发掘出更多的"中国Palantir"。

这种生意的想象空间和利润率,未必会比模型层乃至算力层更差。

03 完全不同的估值逻辑

尽管有各种相似之处,但在资本市场,百度等AI应用厂商和Palantir完全遵循着两种估值逻辑。

PLTR的滚动市盈率接近500倍,是整个标普500里PE最高的企业——换句话说,美国资本市场给了它所有科技大公司里最高的估值。

这是英伟达都没有的待遇,在市场看来,Palantir的成长空间比所有AI大厂都更广阔。

而百度这边的滚动市盈率已经来到了8倍。即便百度一季度智能云收入增速已经来到了42%,二季度AI新业务收入增长34%,AI新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核心净利润增长35%,但仍然无法让百度享受到AI公司的估值。


抛开业绩上的差距,这当然也有估值逻辑的问题。

整个中国资本市场似乎都不喜欢听AI的故事,阿里和腾讯也没有从AI中收获估值的暴涨。阿里巴巴这家全面转向AI的大厂,滚动市盈率只有15倍左右,市场完全把它定义为一个消费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AI是最好的讲故事方式。但AI只要落到中国公司身上,仿佛它就不是AI了。

相反,整个2025年,中国资本市场似乎更愿意相信消费的故事。港股三姐妹不是地平线、百度、阿里云,而是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冰城。

比起奶茶直接的盈利方式,国内市场似乎不相信AI能够创造爆炸式的收入增长。毕竟就像腾讯管理层所说,国内的SAAS市场没有美国那样发达,不容易赚取云服务的收入。此外,国内也没有英伟达这样强大的算力公司。

但Palantir的崛起,也带来了新的启示:只要用数据扎根行业,AI技术就自然而然地拥有创造爆炸式增长的机会。只要持续深耕应用,积累行业经验,无论是百度这样的AI大厂,或是那些数字服务公司,都有机会成为中国的Palantir。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