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脑机接口正快速进入消费级场景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中新经纬 时间:2025-10-25 16:13:14

  中新经纬10月25日电 (常涛)“在中国,神经信号解码、可穿戴传感、AI算法等核心技术的进步,使得脑机接口正快速进入消费级场景——包括睡眠调节、注意力训练、认知康复、沉浸式交互等。”浙江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对中新经纬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10月24日介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韩璧丞表示,《建议》将脑机接口纳入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这一领域的研发资金、标准体系和临床转化路径都有望迎来系统性完善,推动脑科学、人工智能、康复医疗与智能硬件的深度融合。

  “政策信号的连续释放,意味着脑机接口技术将成为推动高端制造、智能康复、数字健康等领域跃升的核心支撑之一。”韩璧丞说。

  结合实践,韩璧丞表示,从应用趋势来看,脑机接口的边界正被不断拓宽。脑机接口最早的应用集中在医疗康复领域,如神经损伤修复、假肢控制、脑卒中康复等,如今这一方向仍是临床落地的主阵地。与此同时,脑机接口也正快速进入消费级场景。

  “未来脑机接口将不再被视作单一技术,而是成为支撑教育训练、心理康复、智慧办公等多领域创新的底层基础。其与AI、传感器、神经科学、可穿戴设备的融合,将构成一个新的跨界生态,推动‘读懂大脑—反馈大脑—赋能生活’的完整闭环逐步形成。”在韩璧丞看来,在国家政策持续加码、科研体系日益完善、企业加速投入之下,脑机接口正从科研探索走向规模化应用,形成从医疗康复到智能硬件的广阔市场。

  如今,借助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残障人士已经可以用意念轻松实现“琴棋书画”,甚至攀岩、打球。

  韩璧丞认为,未来,脑机接口不仅能帮助人类恢复失去的生理功能,更能拓展大脑与外界交互的方式——从控制机器、调节情绪,到辅助学习,脑机接口将成为人机融合的重要接口技术。“随着非侵入式设备的普及和AI算法的不断进化,这项技术的使用门槛将大幅降低,进入家庭、教育、工作、娱乐等日常场景,带动新一轮产业变革。”

  从长远来看,韩璧丞认为,发展脑机接口的最终意义,不仅在于“让机器听懂人”,更在于“让人更了解自己”。他将后者总结为“人与自身”“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三个层面。

  在医学层面,脑机接口将为长期困扰人类的神经系统疾病和肢体障碍提供全新的解决路径。通过脑机接口实现神经功能重建、意识障碍诊断、抑郁症与帕金森病干预、假肢与外骨骼控制等,人类第一次具备了“直接修复大脑功能”的技术能力。这不仅能显著改善残障群体的生活质量,也将重塑康复医学、精神健康和老龄化社会的服务体系。

  在科技与产业层面,脑机接口将解决“人机交互效率”的瓶颈问题。传统交互依赖语言、视觉、动作,而脑机接口能够直接读取脑电信号、识别意图,实现更自然、更高效的人机协作。这意味着从智能机器人到虚拟现实、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办公,未来的交互方式将不再局限于“输入—输出”,而是进入“共感—协作”的阶段,为具身智能、AI决策系统等新形态提供关键支撑。

  在社会与人文层面,脑机接口还将推动人类对自身认知的重新理解。它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感知情绪、专注力、压力等心理状态,并通过反馈进行调节,为心理健康、教育训练、脑功能增强等领域带来新的解决方案。更长远来看,这一技术将推动“脑健康”成为公共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体福祉延伸至社会整体的认知健康与创新能力提升。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常涛:changtao@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薛宇飞 李中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