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8月29日,有关“新股王寒武纪主动降温”的新闻登上今日头条热搜榜。消息面上,中国人工智能芯片领军企业寒武纪的股价8月28日有了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越贵州茅台,登顶A股股价榜首。但是,寒武纪当晚紧急发布风险提示公告,主动为过热的市场情绪“降温”。
8月29日,有关“新股王寒武纪主动降温”的新闻登上今日头条热搜榜。(图片截自今日头条)
对于寒武纪的“主动降温”,有观点认为,这是对长期主义的倡导,旨在引导市场从“概念炒作”转向“业绩验证”,为了筛选出真正基于基本面的投资者。寒武纪此番主动降温之举,是“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加速构建新生态,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一个缩影。
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等。
“十四五”规划迈向收官。五年来,资本市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指引,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为关键突破,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持续扩容,投资者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这几年,资本市场规模合理增长、结构质量持续改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全面落地注册制改革
业内人士表示,注册制改革的全面落地是“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里程碑。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核准制下的诸多限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2023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这标志着经过4年的试点后,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发行进入全面注册制时代,开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新局面。
全面实行注册制后,超募现象趋向缓解,IPO(首次公开募股)募资更趋合理。按年度计算,“十三五”时期,A股年均首发超募比例为3.82%,“十四五”时期(截至2025年5月30日)下降至-0.23%。
同时,在全面实行注册制下,企业上市的门槛相对降低,更多优质企业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仅为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促进了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可以通过市场化的审核机制,在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强化公司治理能力以及规范信息披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郭克莎认为,注册制改革在改善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为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
郭克莎表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以市场化取代行政化审批有助于强化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健全退市制度,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注册制改革通过强调市场化和法治化,能够增强市场包容性,减少政府不当干预,降低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提升市场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对解决当前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聚力金融“五篇大文章”
“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推出诸多金融政策,多维度多举措不断发力,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涵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五大领域。随后,多个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比如,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从五大方面进行系统部署;2025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提升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合力;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
今年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为10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4%。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新增信贷结构已由过去以地产、基建为主,转换为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主。央行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信贷投向结构发生深刻演变,主要驱动因素由重资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升级换挡,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60%,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70%。
业内人士认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增强包容性、适应性,强化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集聚,更好满足高质量发展对优质金融服务的需求。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所在,也是资本市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证监会表示,中国证监会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统筹做好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加强政策协调、组织实施和宣传引导,扎实推进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
资本市场信心足
“十四五”期间,在多项政策共同推动下,资本市场新生态加速形成。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化,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不断提高,长期资金入市规模逐步扩大。中国证监会全力推进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稳市场、稳信心、稳预期,资本市场呈现出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万得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截至2025年8月20日),A股市场股权融资总额累计超过5.64万亿元,较“十三五”期间下降约26%;IPO数量超过1400家,首发募资规模1.62万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加约三成。
这几年,境内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持续提升。华西证券发布的研报称,按流通市值口径下A股投资者结构测算,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市值占比为18.46%,较2021年第一季度的占比16.59%增长1.87个百分点。
这几年,资本市场常态化退市节奏加快。万得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0日,“十四五”期间A股共有186家上市公司退市,较“十三五”期间增长约5倍。
这几年,上市公司分红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者获得感不断提升。万得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十四五”期间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已超过8万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接近8成。
2025年8月,沪指不断刷新近年来新高,并成功站上3800点,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A股相关新闻刷新社交平台热搜榜。
股民在社交平台讨论A股。(图片截自新浪微博)
在股民热烈讨论的同时,一些研究机构也对A股中长期走势作出乐观预判。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表示,当前股债性价比略有收敛,在业绩尚待验证之时,债市受到的冲击有限。若股市延续震荡上行,板块机会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若上涨斜率变陡,则需对中期可能出现的反复做好准备。从总体来看,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仍在演进之中,对中国资产长期重估趋势保持信心。
这几年,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外资参与度不断提升,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2025年1月,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领域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试点地区,开展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类的新金融服务,这意味着外资机构将会获得更广阔市场空间与更多业务机会。
中国资本市场潜力被持续看好。路博迈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师朱冰倩表示,受益于金融制度型开放,中国境内金融市场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展望未来,摩根士丹利认为,A股表现将继续领先,资金加仓中国股市的趋势将更为强劲。中国股票市场的获利修正幅度趋势在全球主要市场排名靠前,且估值较其他市场更低,大概率会继续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