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降价、过度营销等无序竞争进一步挤压行业利润。今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跌破4%,产业链上下游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经营性亏损。同时,随着近几年同质化产品密集上市,对于汽车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保持健康的盈利能力和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是汽车企业长期发展,提振消费者信心的重要指标。8月28日,理想汽车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理想汽车第二季度交付量超过11.1万辆,季度营收达到302亿元。季度净利润达到11亿元,连续11个季度盈利。更重要的是,在标志着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经营利润方面,理想汽车实现大幅增长,环比提升204.4%,达到8.27亿元,意味着仅靠销售和服务,就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
理想汽车在2023年凭借理想L系列的爆火,实现了首次全年盈利。到目前为止,理想汽车的盈利纪录仍未中断,已经实现连续11个季度盈利,可谓新势力车企中极少数实现稳定盈利的企业。当不少新势力车企还在为短期生存焦虑时,理想已经率先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着手构建能穿越行业周期的长期竞争力。
拥抱AI,打开新增长点
面向未来,理想汽车选择重注AI,将AI视为提升组织效率和产品体验的重要抓手。二季度,理想汽车研发费用达到28亿元,上半年累计研发费用达到53亿元。2024年理想汽车全年研发投入为111亿元,其中近50%投入AI技术研发。2025年,理想汽车预计延续甚至提升这一比例,全年预计投入120亿元,AI研发超过60亿元,其中45%投资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建设上,包含了基础模型、推理芯片、操作系统、终端算力和云端算力等;另外55%投资在人工智能的产品技术研发上,包含VLA大模型、理想同学智能体、智能座舱等方面。
7月29日理想i8发布当日,理想发布全球首个VLA司机辅助驾驶技术,并成为首家在Thor-U芯片上部署VLA司机大模型的车企。据理想介绍,VLA司机大模型将带来“私人司机”般的人机交互体验,其具备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记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听得懂用户的口语化表达,并且记住用户的驾驶偏好。理想同学也从智能语音助手进化为“理想同学智能体”,用户一句话就能创建专属应用、调用车外摄像头完成自动缴费,成功借助AI大模型打破了传统车机的交互边界,让座舱更有情感、更有温度。
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理想汽车自研芯片的进展受到关注。据媒体透露,理想汽车自研芯片耗资巨大,资金预算达到数十亿美元。理想自研的智驾芯片M100性能在处理特定计算任务时,性能表现优秀。M100已经于今年一季度样片回片,预计明年量产上车。根据已知信息不难猜出,M100芯片将为VLA辅助驾驶提供更低的延时、更强的性能。
持续加码研发投入的背后,是AI展现出了对产品销量强大的拉动作用,以及对组织效率的提升。理想汽车认为,2024年发布的端到端+VLM(Vision Language Model,视觉语言模型)辅助驾驶,是企业首次用AI的方式做辅助驾驶,该技术实现了从人工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跨越。据悉,端到端+VLM辅助驾驶全量推送后,产品销售结构更倾向于高附加值的AD Max车型,去年AD Max车型销量占比一度增长三成,30万以上车型AD Max销量占比曾经超75%。随着投入持续加码,理想汽车AI能力已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作为新势力头部车企,理想将带动产业加速拥抱AI,实现创新驱动下的价值链升级。
纯电产品打破常规
今年,理想汽车切入纯电SUV的新赛道,旨在扩大产品矩阵,扩大市场基盘。针对纯电SUV,理想汽车同样以解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完成了创新的产品定义和技术突破。理想i8自曝光以来受到广泛讨论,部分声音聚焦于其颠覆性的造型设计。据悉,理想i8独特造型设计的初衷与理想曾经选择增程电动技术路线相同,均是为了解决用户里程焦虑。理想i8的造型设计让风阻系数低至0.218,这使得CLTC工况综合续航增加了30.8公里。
理想i8背后,潜藏理想汽车电动化技术的突破。理想汽车自研的碳化硅功率芯片、自研自制碳化硅功率模块和新一代电驱动总成三大核心技术,应用于理想i8及后续纯电产品,助力电驱系统电磁降噪,提升动力性能,并提升整车空间利用率。从功率芯片到电驱动总成,理想汽车完成了电驱的产业化布局,形成端到端、全链路的自研自制。
除了在产品上提升续航和充电能力,理想汽车更在充电场站端投入大量资源。得益于健康的现金储备,理想汽车建设起全国最大规模的车企超充布局,为纯电用户提供补能保障。截至目前,理想汽车已经开放运营3100座理想超充站,配备超过1.7万根理想超充桩。其中,高速超充站达到1000座,覆盖中国最繁忙的“九纵九横”18条高速线路,平均每150公里就有一座高速超充站;城市超充站超过2000座,在一、二线城市实现平均3公里的半径覆盖。
在行业竞争加剧与盈利空间承压的背景下,理想汽车以连续11个季度的稳健盈利和领先行业平均的研发投入,证明了其不仅具备卓越的自我造血能力,更展现出以技术创新穿越周期的战略远见。其拥抱AI、布局纯电技术与超充网络的一系列举措,已然将竞争维度从单一的价格竞争,升维至价值竞争。当短期价格竞争渐趋无力,唯有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护城河,才能真正引领行业迈向新阶段。这不仅是理想的未来,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走向高质量增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