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中集车辆业绩说明会:以合作方式拓展新能源业务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5-08-28 00:25:09


经济观察报记者 邹永勤

2025年8月26日,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1039.SZ,下称“中集车辆”)在深圳召开2025年中期业绩说明会,包括该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贵平、副总裁毛弋、首席财务官占锐等在内的多位高管出席,就公司的经营前景以及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

中国市场扛起大旗

作为全球半挂车的龙头企业,中集车辆的主营业务包括生产和销售全球半挂车、EV-RT(指纯电动头挂列车)、EV·DTB上装(指纯电动重卡上装)产品等。

2025年上半年,中集车辆实现营业收入97.53亿元,同比下降8.85%;实现归母净利润4.03亿元,同比下降28.48%。分季度来看,第二季度实现的归母净利润为2.24亿元,环比第一季度的1.79亿元,增长了25.41%。

受全球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北美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该公司上半年业绩整体略有下降。对此,占锐表示,北美市场在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与终端需求下滑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另外,北美市场是有周期性的,经过了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在正处于回归常态的过程中,从目前的市场数据来看,北美市场后续将步入弱复苏状态。

“上半年我们的营收结构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起来了,一改这几年海外营收占比为重的局面,成为整个收入板块中贡献最大的一个区域。”占锐介绍称,此前该公司北美市场的毛利率一直是高于其他市场的,但今年上半年在北美市场营收占比下降的情况下,该公司整体毛利率仍保持在15%的水平,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良好表现,从而有效对冲了北美市场带来的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中集车辆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毛利率虽然同比提高了3.05%,但收入同比并未同步增加而是基本持平。对此,毛弋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随着公司相关计划的推行,半挂车业务的毛利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此外,在公司的EV-DTB业务中,新能源产品销量正大幅提升,从而带来了毛利率的提高。

持续发力新能源领域

半年报数据显示,中集车辆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为2.05亿元,同比增长了30.39%,是近几年来同期增幅最大的一次。对此,毛弋解释称,为了进一步加大新能源产品的比重,上半年公司加大了研发的投入,比如推出了“汉诺威计划”等等,下半年,将会有更多的新能源产品推出。

资料显示,“汉诺威计划”是中集车辆于今年3月份成立的一个项目组织。该计划坚持以“纯电动头挂列车”作为重卡新能源化发展的终点站的战略方向,重点在拓展纯电动头挂列车产品组合、构建支撑纯电动“工程型”头挂列车运营的保障基站等两个维度发力;推进产品快速迭代与商业化,实现从研发到市场的无缝衔接。

“纯电动头挂列车是一个新的赛道,成立‘汉诺威计划’的目标,是希望在明年的汉诺威车展上推出公司在这方面的产品组合。在新能源的发展策略上,我们始终坚信‘从新能源重卡到新能源牵引头,再到纯电动头挂列车’的产品进化关键路径,并积极参与每一个里程碑的运营。”占锐表示,从2023年开始,公司便展开了策略调整,就是果断收缩整车业务,只专注于重卡底盘的上装业务(比如EV-DTB上装产品等)。

这一策略开始有成果,中集车辆目前已成为行业中唯一一家能提供三大类DTB产品的头部企业。今年上半年,上装业务实现营收8.68亿元,其中新能源的占比显著增长。具体来看,EV-DTB·渣土车增长最快,超过142%;EV-DTB·搅拌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86%;EV-DTB·冷藏车销量同比增长接近70%。

公开信息显示,EV·DTB上装产品,指的是为新能源重卡底盘提供专业的上装设计、制造以及售后服务,协助有紧密合作关系的头部新能源重卡生产企业,完成重型新能源专用车的价值链闭环。

李贵平在说明会中强调称,公司的这个业务是不包底盘的。“为什么不包底盘?在同行业中,可以是竞争关系,更可以是互补长短的合作伙伴关系。行业内卷的本质是同质化,‘反内卷’要靠差异化。我们不做底盘,只做上装业务,从而和这些新能源的造车新势力没有利益冲突,那么他们就放心让我们给他们做OEM。这是行业‘反内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集车辆已经和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当中的宇通、徐工、比亚迪等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共享新能源技术及市场资源;并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厂商、国电投等换电服务商合作,推广快速充换电模式,解决用户续航焦虑,提升运营效率。

中集车辆在中报中强调称,要持续扩大DTB上装委改业务阵营,成为新能源重卡底盘企业首选的“上装委托加装连锁企业”。

(作者 邹永勤)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邹永勤

深圳采访部记者 重点关注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主要包括公私募基金、社保基金、证券公司、创投公司等等),以及华南区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