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加速践行“绿色思维”,探索更多元化的生态保护形式。如蚂蚁森林项目、菜鸟绿色行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清源行动”,为行业提供了“规模化环保参与”的新思路。
8月27日,蚂蚁集团公布了生态公益项目“蚂蚁森林”的最新数据:自2016年8月项目启动,9年来蚂蚁森林已在全国各地捐资种下了6.19亿棵树,其中9成以上种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核心地区。截至目前,蚂蚁集团为该项目已累计协议捐资45.66亿元(随着各地生态项目的实施进度,已实际支出33.86亿元),其中有7.19亿元成为各地种植养护者的劳动收入。
记者了解到,数据显示,该项目已经在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13个省份,已种下了6.19亿棵树,种植总面积655万亩(4366平方公里),9成以上的蚂蚁森林种在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地区,助力当地的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工作。
陈金海的家,住在内蒙古科右中旗的亚门毛杜嘎查。他清楚地记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家乡的沙化日益严重,从初现荒漠化直到一棵草都不长。因水土流失严重,别说放牧,就连养殖业都一度难以为继。村民们曾自发组织植树,尝试种过一些耐旱的植物,但受限于技术和土地条件,成活率不高,效果也有限。
图注:2019年对比2025年,位于内蒙古科右中旗的蚂蚁森林464号林
2019年春天,陈金海和老乡们开始大面积种植柠条。柠条这种植物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根系深扎土壤,适合防风固沙。“当时就想啊,将来这一片沙地指定是绿树成荫,这里满山遍野都能绿油油的”,陈金海统计过,这批柠条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陈金海的期待逐步成为现实:从2020年开始柠条就慢慢长起来了,而且一年比一年长得好,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地如今生机盎然,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每年8月柠条结籽的季节,村民们采摘净籽后能卖到30元一斤。看着恢复的植被和增收的新路,陈金海感慨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片曾经的沙地上,得到了生动的印证。
图注:陈金海和乡亲们采摘柠条籽
据统计,蚂蚁森林各类项目的实施,已为各地累计创造了479万人次的种植、养护、巡护等劳动增收机会。随着种树治沙的效果日益稳固,在梭梭根部接种苁蓉、采摘花棒沙棘的种子和果实、灌木平茬用作饲料发展新的种植和养殖业……9年来,各地的一线种树人因地制宜、护绿养绿,开辟了不少新的致富途径。参与种植养护的老乡们,不仅从公益捐资中获得了劳务性收入,还切实感受到了更多生态改善带来的“实惠”。
业内人士评价,无论是用户通过步行、线上支付等低碳行为兑换虚拟能量,企业出资在荒漠化地区种真树的蚂蚁森林模式,还是用户选择“无需餐具”获得积分,兑换植树或环保权益、商家端推动包装减量的美团青山计划模式,还是模拟经营类小程序游戏,用户通过虚拟碳中和任务如垃圾分类、清洁能源学习环保知识的腾讯碳碳岛模式,这些将用户日常行为与实体环保直接挂钩的方式,推动了全民环保,重塑了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助力了生态修复,为中国“双碳”目标提供碳汇支持,也为行业提供技术赋能环保的范本,带动更多企业推出类似项目,形成绿色行动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