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头条 » 正文

万倍GDP跃迁奇迹:深圳如何破译中国经济的“三重密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智谷趋势 时间:2025-08-26 22:31:11

2025年已过半程,全球经济贸易战和地缘博弈风云变幻,一个不同寻常的信号却在浮现。

6月以来,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外资机构陆续上调了对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持续看好中国资产的表现。

在这些知名金融机构的研报里,有一个词被频繁地提及——韧性。

当“不确定性”成为世界的常态时,最大的机遇往往就蕴藏于那些能够提供“确定性”的珍贵之地。而中国经济的韧性,从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便可窥得:

不久前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中,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8322.2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下,这份成绩单极为扎实。

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尺度观察,深圳的崛起更是一场长期主义的胜利,甚至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算起,深圳的GDP从当年仅有2.7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36801.8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8.8%,经济总量更是跃居全国第三,从籍籍无名的边陲小县成长为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

为什么深圳能在如此高的GDP基数下,还能保持多年的快速增长?

为什么深圳总是能一次次抓住风口,在经济转型中实现率先突破?

这背后,是因为深圳破译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三重核心密码,将“不可能”化为可能。



第一重密码,来自于深圳对于产业发展路径的不断更新

时针拨回到45年前。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

而深圳被选中为第一批经济特区,最主要是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临近香港,拥有天然的港口资源,让其更方便地承接港台地区的产业转移、更快加入到全球产业的大循环当中。



深圳80年代的“三来一补”工业

80年代初的深圳,主要是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在特区政策的优惠之下下,大量港资、台资企业涌入在深圳投资设厂,让外贸和加工制造迅速崛起为深圳的经济支柱。

虽然初级加工业为深圳产业的腾飞积累了宝贵的建设基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污染多、能耗大、产业结构低端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因此,在1986年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深圳决定“壮士断腕”地放弃红利,主动停止了对新的“三来一补”企业的注册登记。同时,深圳还在规划中前瞻性地提出“科技兴市”战略,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的第一经济增长点。

主动调整产业发展路径,成了深圳日后脱颖而出的关键伏笔。

而在1996年的第二版城市规划中,深圳更是明确了以计算机和通讯、电子、生物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高新科技园开始在深圳快速发展扩大,这期间,成长出了许多在今天足以影响全球产业链的企业:

华为、中兴、腾讯、大疆、比亚迪……

在进入新世纪后,深圳还在不断调整着对“先进产业”的追求。比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录里,2015年新增节能环保产业,2016年新增海洋、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以及生命健康产业;2022年更是提出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

2024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9.7%,连续3年实现全国城市的“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到了GDP的4成以上。不仅如此,深圳的企业在许多领域都展现出引领时代的潜质:

比亚迪2024年全球销量427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品牌;

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等上市企业,领跑机器人赛道;

华为鲲鹏寒武纪等企业正在芯片领域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深圳用了45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的产业跃升之路。这背后,是深圳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不断校准自身发展坐标的结果。

产业升级这条路,其实是不进则退的。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吃到全球市场的红利,但却最终因为转型滞后陷入了发展瓶颈。唯有主动作为,才能永不掉队。



第二重密码,在于深圳从根本上改写了中国经济的底层规则。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图源:深圳特区报)

深圳,几乎是创新最活跃、最密集的地方。有一项数据显示:45年来,深圳几乎每3天就推出一项制度创新,而且创下了1000多项的“全国第一”:

1981年7月,深圳与港商合作建设的国际商业大厦在全国率先试行工程招标承包制;

1984年8月,深圳率先打破“大锅饭”,在企业实行结构工资制,鼓励劳动者多劳多得;

1987年5月,深圳率先推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开启了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1988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设立深圳市外汇调剂中心,突破了禁止外汇市场交易的禁区……

这些制度创新,不只是单纯地开创“先例”,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胆突破,为中国的发展引入了市场经济的活水。

而现如今,深圳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和“先行示范区”,更加肩负着为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开山探路”的使命。

比如,在深圳在全国率先试点了个人破产制度。自2021年以来推出《个人破产条例》,深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个人破产重整、和解、清算程序全口径裁判规则以及配套制度、办理流程,填补了自然人经营主体救治的制度空白。

这背后有着发展的内在需求。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商事主体已突破440.4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有169.4万户,占全市商事主体总量的38.5%。可以说,深圳的破产制度拯救了一批“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同时也为全国性的破产法律体系提供了先行先试的经验。

事实上,中国有相当多的制度创新,都是从深圳这块试验田率先立项,最后推广到全国的。比如,歇业制度被商事主体登记管理相关行政法规吸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指南、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等标准规范,被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标准吸收借鉴,等等。

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数据条例、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等深圳具有开创性的法规,在未来全国性立法宝贵的制度资源。

为何深圳能成为制度创新经久不衰的沃土?答案也很简单:产业生态。

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这些在深圳不再是高大上的概念和名词,而是通过应用场景的革新,实实在在地融入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它可能是另外一种表述:数字政府、韧性城市、智慧出行……

如果说,80、90年代的深圳还是中国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那么如今的深圳则已经迈向“规则输出”的新时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深圳方案”。

从“开山石”到“试验田”,从哺育到反哺,深圳的发展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第三重密码,在于深圳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气质。

深圳最著名的地标是什么?有人说,是1985年竣工、号称“3天一层楼”的国贸大厦;也有人说,是深圳现如今的最高楼、599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但在很多市民眼里,最能代表深圳这座城的,却是那尊“拓荒牛”。



自1984年起,这座青铜雕塑就屹立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一如它所象征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中。

想要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那个年代的人”怎么说话”最能看出。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许多脍炙人口的口号都是从深圳流传开来,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等。

以及那句最为经典的标语:来了,就是深圳人。

45年过去,深圳从一座仅有30万人的小县城,成长为超过2000万人的超级大城市,而在这期间曾经在深圳工作、打拼过的中国人,也许将以亿为单位。

直到今天,深圳依然是全国最为年轻的大城市,平均年龄只有32.5岁。这样一座极具“少年感”的城市,它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速度,却颠覆了世界城市的历史:

曾经有媒体作出过测算,从1980年开始,深圳用了31年的时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从1亿元到1万亿元的飞跃,再用6年翻倍到2万亿元,又用5年完成2万亿元到3万亿元的跨越。

2024年深圳的GDP3.68万亿元,距离下一个万亿目标也已经不远。

不仅如此,深圳还是文化产业的引领者。

深圳还是文化产业的引领者。2023-2025年,深圳连续推出了城市宣传片三部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一经发布就被全网刷屏;

深圳原创精品舞剧《咏春》,将咏春拳的刚柔并济与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而就在8月26日深圳特区45岁“生日”当天,讲述深圳改革开放的精品短剧《奇迹》预告片重磅首发,预计下半年将在央视推出。

年轻的深圳,已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将中国文化在全球散枝开叶、发扬光大。

不断自我革新、持之以恒地攻克世界的产业高地、科创高地、文化高地,这是深圳崛起的经验所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具象化,就像那头不服输的拓荒牛,永远热血,永远年轻。

在百年未有的浪潮下,深圳行,中国一定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