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上海科技奖揭晓 近半成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看看新闻Knews 时间:2025-08-26 22:28:42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吕西林院士和马大为院士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卓越的理论创新为核心特质,在产业领域实现重大应用,引领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马大为院士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等理论研究细分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独创性、引领性的杰出贡献,在制药行业得到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马大为院士介绍,因为大部分的药物分子目前是有机化合物,他所研究的合成方法和合成反应包括合成策略,可以促进大家去发现更好的活性化合物,这样的结果会促进新药的发现,同时对于老药的这样的合成反应和合成策有可能让它变得更便宜、更容易得到。


另一位获奖者吕西林院士是我国著名建筑结构抗震专家,在复杂高层建筑抗震、隔震和减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应用于包括上海中心等在内的国内50多栋复杂高层建筑,为高层建筑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目前仍在AI赋能方面持续探索。


吕西林院士介绍,过去做的是单体建筑的抗震分析和设计如果要做群体(建筑)可能做不到或者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有了AI以后建筑群体可以做得很快、更好、更准,可以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今年,上海科学技术奖授奖总数为206项,191个项目和15人榜上有名,较2023年度进一步减少,体现出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奖励导向。


具体来看,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0项获技术发明奖,97项获科技进步奖,8项获科学技术普及奖。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重大原创理论研究不断突破。这次的大奖统计数据,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其中,获自然科学奖的项目,占比达29%,较去年显著增加6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0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的新高。


上海原创性科学成果的全球影响力也持续攀升。今年,18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中,有22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三大顶尖科学期刊《自然》《科学》《细胞》正刊或子刊上,占论文总数的1/4,国际影响力凸显。


同时,这些一等奖项目均展现出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前景。例如,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有望实现“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梦想,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一等奖项目“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全球600多台分子影像设备装机,覆盖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彻底扭转了核医学分子影像设备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推动核医学分子影像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0%以上。


“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第二完成人、联影医疗总裁包峻介绍,这项技术能够助力对肿瘤、神经以及心脏等一系列疾病的早诊早筛。这个项目推出了一系列中国首创、世界首创的产品,填补了国内以及行业很多空白,开辟了新的细分领域和赛道,引领了全球分子影像产业的升级。


记者统计发现,在高等级获奖项目中,有近半数成果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相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近年来,上海实施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沪创新创业。从此次获奖完成人来看,中青年人才发挥了中坚力量。

获奖项目共有1790位完成人,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65%,比上一年度高出4个百分点。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占比超过四成,其中还有两位“90后”。


中青年比例的持续上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人才政策取得的成效。

看看新闻记者: 朱齐越 林羡德

编辑: 张蕴昆

责编: 周缇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