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复旦20项获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数量全市第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8-26 14:22:46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刚刚(8月26日),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新鲜出炉!本年度我校再创佳绩,获奖项目共计20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项,全市第一。20位第一完成人中50岁及以下中青年科学家共13位,年龄最小的32岁。

一起来看获奖名单吧!


部分获奖者及项目简介

一等奖

机理模型与时序数据融合的同化数学方法与应用

完成人:林伟,陈洛南,马欢飞,冷思阳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苏州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智能复杂体系实验室林伟(左一)团队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聚焦模型与数据同化方法及其理论研究,以机理模型与时序数据相融合的同化数学方法研究为核心,证明了“时序数据与无限维模型融合的同化算法收敛的同步流形函数独立性数学条件”,构建随机分布嵌入(rde)和非线性条件因果推断(pcm)等算法框架,整量级降低了时序数据大样本的依赖性,提高同化算法的精确性,实现对复杂系统可计算建模和预测调控。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海等多地公共资源分配方案制定、智慧城市耗能演化机制挖掘与动态预测等重大领域,助力推动一般数智模型在赋能智慧城市工作中的实践。

磁致多铁性的统一模型及其算法

完成人:向红军,杨吉辉,逯学曾,龚新高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


物理学系向红军(中)、龚新高院士(左一)团队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从普适的对称性分析出发,系统地考虑多个自由度之间的耦合,建立了适用于所有点群的磁序诱导铁电性的统一磁电耦合模型,突破了传统模型的局限性,可普适、高效、精确地描述凝聚态体系的各种磁电耦合现象;建立了计算磁相互作用及磁电耦合强度的四态法,该方法具有精度可控、高效、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赋予了统一磁电耦合模型定量预测能力,已成为领域通用算法;阐释了磁致多铁性普适机制,澄清了多个体系中多铁性起源的长期争议,基于普适机制的预言得到了实验证实。研究成果丰富了多铁性物理的内涵,推动了磁性、铁电性、和多铁性领域的发展。

亨廷顿病的机制与靶向干预策略研究

完成人:鲁伯埙,费义艳,丁澦,李朝阳,付玉华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中)团队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聚焦亨廷顿病(hd)的致病机制与靶向干预策略,围绕其核心致病蛋白突变htt(mhtt)展开研究,揭示了致病源头机制为mhtt的polyq区域构象异质性,其中高毒性构象无法被自噬清除,并通过激活正反馈通路抑制自身降解,导致蛋白加速积累,加速疾病进展;利用遗传学筛选发现了一系列调控mhtt水平并影响hd相关表型的基因,为靶向上游基因干预疾病提供了潜在新药靶;首创“自噬绑定化合物(attec)”策略,通过“小分子胶水”诱导mhtt与自噬关键蛋白lc3结合并选择性降解,成功逆转hd模型表型。相关研究为干预hd提供了新的潜在药靶,为h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肝癌免疫微环境耐受特征和免疫治疗新策略

完成人:高强,孙云帆,樊嘉,朱小东,董良庆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左四)、樊嘉院士(中)团队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基于蛋白基因组学构建肝癌的代谢/免疫/增殖精准分型系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解析肝癌抗原谱系并提出包括肿瘤-睾丸抗原和新抗原的免疫治疗策略;系统刻画原发-复发过程中的时空演化规律,揭示复发肝癌新抗原编辑和免疫检查点表达的双重免疫逃逸机制;基于基础研究提出并临床证实“pd-1单抗联合vegf单抗”治疗方案,使中晚期肝癌患者死亡风险下降43%;将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应用于转化治疗为15.8%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根治性手术机会。研究成果已广泛临床应用,推动肝癌治疗迈入新阶段。

基于sadphos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

完成人:张俊良,张展鸣,张培超,许冰,王磊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化学系张俊良(左三)团队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基于理想催化剂ideal设计理念,将手性叔丁基亚磺酰胺引入膦催化剂体系,开发了具有非c2对称性和刚柔并济的新型自适应性手性催化剂sadphos,解决了不对称反应中若干历史性难题。利用手性亚磺酰胺多配位点特性,提出配位点动态调控策略,解决传统催化剂无法兼顾氧化加成与还原消除的难题;借助其形成的非共价键作用,发展手性柔性边臂策略,突破传统刚性边臂底物局限;利用其氢键催化特性,首次在叔膦催化剂中引入手性氢键供体单元,提升催化效率与选择性。该项目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手性医药、农药及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高分子液晶致动材料

完成人:俞燕蕾,韦嘉,秦朗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


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俞燕蕾(左四)团队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提出长程有序高分子液晶致动材料制备新思路,创新链结构和凝聚态结构,将低有序度的向列相交联体系转变为高有序度的近晶相全线型体系,创制了集优异的形变-机械-加工性能于一体的聚烯烃高分子液晶致动新材料;揭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凝聚态结构对高分子液晶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多尺度结构连锁变化调控新机制;拓展聚烯烃高分子液晶的模量调控范围横跨三个数量级,满足复合不同种类材料所需遵循的力学适配准则,建立了复合构筑三维致动器的普适策略;利用聚烯烃高分子液晶构建了三维微管等致动器件,创新了微流体器件的构筑材料与驱动机制,首次实现了微量液体的全光控输运,解决了微流控系统“外置设备累赘”难题。

高能效新原理晶体管器件研究

完成人:周鹏,刘春森,胡伟达,王水源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周鹏(左六)团队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围绕单器件多功能提升集成密度、类脑神经形态计算融合突破存算分离功耗瓶颈:提出单晶体管逻辑门方案,创新晶体管双表面沟道工作机制,首次从突破逻辑门最低晶体管开销(1t)角度实现功能密度提升,发展逻辑原位存储与电路集成;构筑存算融合的类脑神经形态晶体管,阐明铁电沟道极化、异质体系对器件电导的调控作用,打破同期性能国际记录,验证技术在高能效神经形态计算中的应用;打造世界首个集成感知-存储-计算多功能的“全在一”器件,受益于非易失正/负光电导机制,消除多模块间数据转换与传输功耗,实现高效感存算新型计算范式。研究成果推动了新原理晶体管技术和高能效计算等领域发展。

移动互联网生态安全防护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完成人:杨珉,张源,姚相振,张艳,张磊,张晓寒,洪赓,杨哲慜,戴嘉润,杨明慧,胡影,刘行,赵戈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中国电⼦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杨珉(左二)团队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针对移动互联网面临的多样化安全威胁难以全面检测、快演化攻击行为难以持续防御和强对抗攻击手段难以有效治理等难题,提出多维语义融合的移动平台攻击行为表征模型与分析方法,并基于该方法设计基于犯罪意图推理的网络黑灰产侦查技术、基于意图理解的app隐私收集合规检测技术、面向软件供应链和安全规约模型的新型漏洞检测技术、抗老化的攻击行为实时感知技术和ai芯片协同的高效能防护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家级网络对抗、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移动软件专项治理、重大安全漏洞披露、终端高效能安全防护等领域。

实体肿瘤超声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创新应用

完成人:徐辉雄,孙丽萍,徐栋,余松远,彭成忠,岳雯雯,张雷,王皓浩,季正标,李小龙,赵崇克,范培丽,张会丽,周泊阳,孙逸康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脉得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辉雄(左四)团队与90岁高龄患者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针对实体肿瘤超声精准诊疗关键共性瓶颈问题,创建并应用融合影像、定量超声造影、超声人工智能等诊疗新技术,显著提高了诊疗精准性并扩展了适应证。研发系列创新诊疗方法并开展前瞻队列研究验证,推动超声诊疗策略纳入30余部国际指南。原研系列国产设备,满足针对性临床需求,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基于创新理论发现肿瘤表观遗传标记物并用于临床。联合声动力学及基因编辑技术,建立原创新型治疗方案,高效清除原发和转移肿瘤。项目共完成超声诊疗逾100万例,诊断和疗效指标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创伤与应激调控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

完成人:缪长虹,储以微,陈万坤,张浩,刘荣花,吴丹,钟梓文,王杨寒召,曲梦笛,曹汉忠,钟静,施雨鑫,南克,张洁,吴启超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江苏人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缪长虹(中)团队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针对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创伤与应激导致术后并发症、器官功能衰竭临床问题开展研究,(1)揭示脓毒症手术患者创伤应激诱发免疫稳态失衡致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提出治疗新策略;(2)揭示危重肿瘤患者手术创伤应激诱发免疫异常促进术后肿瘤转移的机制,创新危重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模拟禁食方案;(3)揭示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创伤应激诱发顽固性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机制,提出疼痛综合管理新模式。项目建立的策略已应用于全国200余家医院,治疗患者50多万例,改善了预后。

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祝贺所有获奖老师和团队!

科学技术研究院、医学科研处

组 稿

党委宣传部

制 图

郑艺

责 编

殷梦昊

郑艺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