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牛刀财经 鲁艺
明明营收在增长,却因跨界投资陷入 笑不出来 的处境,这说的正是名创优品。
去年9月,因为突然公告收购永辉超市29.4%股权,名创优品股价一度承压,投资者对这宗交易也有不同看法。
虽然这宗交易最终成行,叶国富也表态对永辉超市的未来有信心,但短期内永辉超市仍难改变亏损的局面。
近日,名创优品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93亿元,同比增长21.1%;期内利润9.06亿元,同比减少23.1%;归母净利润9.06亿元,同比减少22.6%;经调整净利润12.79亿元,同比增长3.0%。
名创优品之所以陷入 增收不增利 的困境,归根结底是其投资的永辉超市在报告期内出现亏损,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
作为曾经风光无限的零售新贵,名创优品想要实现 全球化 IP 零售商 的目标,显然没那么容易。
被永辉拖累,增收不增利?
名创优品上半年利润下滑,其实并非偶然。
今年第一季度,名创优品就已经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名创优品实现总营收为44.27亿元,同比增长18.9%;期内利润录得4.17亿元,较2024年同期锐减28.9%;经调整净利润约为5.87亿元,而2024年第一季度为6.17亿元。
事实上,名创优品第二季表现并不差。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名创优品总营收达到了49.7亿元,同比增长23.1%。该季度毛利率44.3%,较去年同期上升40%。经调整净利润6.9亿元,同比增长10.6%,经调整净利率13.9%。
值得关注的,名创优品中国内地市场、海外市场及潮玩子品牌TOP TOY的同店销售增长,均实现了显著且持续的改善,在此带动下,集团整体同店销售增长已由负转正。
明明营收、毛利保持增长,但名创优品上半年净利润却大幅减少,显然与收购永辉的决策密不可分。
其实,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一直就不被业内外所看好。
去年9月,名创优品突然发布公告,宣布拟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权。消息一出,公司股价随即承受压力,投资者对于这一交易的态度也有严重分歧。
尽管该交易最终得以成功落地,且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公开表示对永辉超市的未来发展抱有信心,但从短期来看,永辉超市的亏损困境仍难以扭转。
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业绩数据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299.48亿元,同比下滑20.73%;归母净亏损达2.41亿元,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归母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8.02亿元。
最新业绩会上,关于永辉超市投资可能给名创优品带来的正负向影响,叶国富虽未再度谈及,但该笔投资的亏损却已经实实在在体现在名创优品的财报之中。
对于这一情况,名创优品管理层在业绩会上作出说明:公司对永辉超市采用权益法入账,作为被投资公司的永辉超市出现亏损后,直接导致名创优品利润减少 1.19亿元,而这1.19亿元影响中,绝大部分来自按持股比例分摊的永辉超市净亏损。
为打消投资者的担忧,名创优品在中期报告中特意增设了若干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财务指标,意在向投资者传递 公司发展势头依旧向好 的信号。
公司在中报中明确表示,这些指标能确保投资者与管理层、董事会在理解和评估经营业绩时保持一致口径,同时也倡导投资者全面查阅财务资料,避免过度依赖某一项财务指标。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名创优品一直努力消除永辉亏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公司保持正常的运转。
扩张豪赌背后,被野心紧箍
叶国富执意收购永辉,与其的野心密不可分。
早在2005年,叶国富瞄准女性饰品市场,创立哎呀呀品牌、同时,品牌凭借极致性价比策略,仅两年门店破千家,年销售额超5亿元。叶国富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饰品连锁第一人。
随着电商的快速崛起,叶国富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对标屈臣氏、无印良品,以十元店的模式创立了名创优品。
之后,名创优品靠着低价高质的品牌定位,和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并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截至2025年6月30日,名创优品集团层面的门店总数为7905家,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自有品牌综合零售商之一。
不过,经过多年来快速扩张,名创优品在国内加盟店的数量也日趋饱和。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内地名创优品门店数量为4275家,环比净关闭111家。
这样的数据,显然给名创优品敲响了警钟。
更需警惕的是,名创优品太过于依赖加盟模式。其布局于中国市场的 4275 家门店中,99% 都属于加盟模式,自营门店占比极低。
正因如此,随着加盟店数量趋于饱和,也直接引发了激烈的同业竞争。
在不少繁华商圈,常常能看到多家名创优品门店 扎堆 营业,部分门店间的距离甚至不足一百米。
不少加盟商纷纷吐槽不是我选了名创,而是名创把我当提款机。
这种过于密集的布局,也直接导致客流被严重分散,单店销售额与利润随之出现大幅下滑,更是埋下了单店难盈利、客户流失率高、品牌内耗严重的祸根。
此外,国内消费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对名创优品加盟店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最近几年,随着消费者生活品质的提升,他们对商品的品质与个性化需求愈发强烈,不再满足于 十元店 模式下的低价产品。这一趋势使得名创优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逐步削弱,到店客流量持续减少,加盟店的经营也因此陷入困境。
为了找寻新的扩张曲线,叶国富在深入了解商超模式后,坚信胖东来模式是中国超市的未来之路,并因此坚持收购永辉。
在叶国富看来,收购永辉股权,别人认为风险很大,我认为没有风险,所以只是大家对一个事情的认知不同,看法不同,理解不同。
但随着永辉不断亏损,甚至拖累名创优品利润,作为创始人的叶国富是否还会坚持继续投资,反而成了未知数。
IP联名疲软,亟须新增长曲线
众所周知,名创优品一度靠拿捏联名经济,挣得盆满钵满。
此前,名创优品先后与迪士尼、漫威、NBA、故宫文创等全球知名IP进行联名合作,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在迪士尼乐园内动辄几百元的玩偶类,在名创优品仅需30几元就能购得,深受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尽管名创优品合作的IP品类越来越丰富,可用户的新鲜感却在逐步递减。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核心IP资源几乎全部来自外部授权,这类IP既缺乏长期沉淀的情感基础,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用户黏性,使得名创优品始终未能将IP转化为专属的品牌资产,反而陷入了 为IP方做渠道 的被动处境中。
种种迹象都表明,只是依靠外部资源根本无法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壁垒,IP的价值绝非简单贴在产品上的标签,而是要通过持续运营让用户对品牌产生深度认同。
就像泡泡玛特的Molly,它能成为爆款,关键不在于设计本身,而在于通过鲜明的人格设定与消费者达成了情绪共鸣。
而名创优品的IP产品,至今仍只是给快消品套上一层IP视觉包装,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从借IP引流到靠 IP立牌的突破。
不过,当潮玩第一股泡泡玛特市值重回千亿俱乐部后,名创优品似乎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2020年12月,名创优品推出旗下独立运营的潮玩子品牌TOP TOY,将其定位为 亚洲潮玩集合店,正式切入潮玩赛道。
近两年来,名创优品持续加码TOP TOY的发展,助力品牌加速扩张。
从门店数据可见,2024年TOP TOY净新增128家门店,包含26家直营店与102家合伙人店;而该品牌自2020年12月推出至2023年9月末,门店总数仅122家,2024年的新增门店数量已超过此前近三年的总和。
业绩方面,2024年TOP TOY的增长势头较为突出:前三季度营收7亿元,同比增长42.5%;第三季度单季营收 2.72 亿元,同比增幅达50.4%,且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经营状况逐步改善。
不过,若要成为名创优品新的增长引擎,TOP TOY仍面临不少挑战,前景尚不明朗。
一方面,IP授权成本过高的问题持续存在,热门IP到期后不续约的风险也未得到缓解,这对其成本控制与产品竞争力构成压力;另一方面,品牌前期亏损较为严重,从2021年到2023年累计亏损1.26亿元,尽管2024年成功扭亏并盈利 9242.80万元,但盈利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仍需时间验证。
虽然名创优品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成为全球化IP零售商,但其要想笑到最后,明显考验重重。
毕竟,零售业的竞争终归是长期主义的游戏,短期得失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在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