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
机器人行业“乱花渐欲迷人眼”。
2025年8月12日,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视源股份(002841.SZ)首次展出了其工业级四足机器人MAX-HUBX7。这家公司的传统主业是给电视和会议平板做显示主控板卡,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机器人产业“圈外”玩家。
但视源股份并不孤单,在同一个展馆,还能看到另一家名为中坚科技(002779.SZ)的公司,这家来自浙江永康的企业,过去近三十年的主营业务是油锯和割草机等园林机械。这次,他们也带来了自己全新升级的四足机器狗和一款正在研发的轮式机器人。
如果说,制造业公司凭借自身在供应链和生产工艺上的积累,跨界造机器人还算有迹可循,那么,另一些入局者的身份则更让人意想不到。比如,同样在8月,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上市公司九鼎投资(600053.SH)亦公告称,将斥资2.13亿元控股一家名为南京神源生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公司。更有甚者,白酒巨头贵州茅台也已悄然入局,通过旗下的茅台金石产业基金,投资了一家名为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创业公司。
从做屏幕的、做手机零件的,到搞投资、卖白酒的,一时间,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开始扎堆造起了机器人。那么,造机器人的门槛,真的已经低到“谁都能干”了吗?
“攒一台机器人”
“全民造机”的热闹,首先体现在资本市场上。仅在2025年7月到8月,逐际动力、千寻智能、星海图等多家机器人产业链公司,接连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一级市场上,宇树科技以120亿元估值启动IPO辅导,另一家创业公司智元机器人则正试图通过资本运作控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88585.SH)。
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下旬,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现存企业已达834家,其中超过一半的企业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2024年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注册量为104家,而仅在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105家,同比增长超过180%。
热潮背后,是“造机器人”这件事的性质正在起变化。过去,摆在入局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是,很多核心零部件有钱也买不到,或者买到也不好用。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产业链上开始出现一批专业公司,把机器人需要的“眼睛”“手”甚至是整个“身体”,都做成了可以单独下单采购的“标准件”。
于是,“攒一台机器人”的说法,就从一句玩笑开始走向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类被解决的,是机器人的“眼睛”和“手”。例如,提供机器人“眼睛”的代表企业之一禾赛科技,其生产的激光雷达此前更多被用在智能汽车上,但在此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禾赛展出了专为机器人设计的JT系列产品。根据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这款迷你激光雷达有360度乘189度的视野,号称“零盲区”,最高支持256线。
更关键的是,这款产品的底层技术平台,已在汽车市场经过了“百万台”规模的出货验证,JT系列本身,自发布后不到5个月,累计交付也达到了10万台。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禾赛在中国机器人领域3D激光雷达的出货量排名第一。
在大会现场,禾赛也展示了这些“眼睛”是如何被装到机器人身上的,其合作伙伴星动纪元展出的人形服务机器人“星动Q5”,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导航技术融合,可以在紧凑的空间里高效通行,另一家合作伙伴维他动力推出的“智能伴随机器人”,在搭载了禾赛的激光雷达后,无需任何遥控,就能在展馆的人群里自主规划路径、预测行人轨迹并灵活避让。
比“眼睛”更复杂的“手”,也出现了诸多专业的供应商。比如,脑机接口领域的明星企业强脑科技,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了一款名为“BrainCo仿生灵巧手Revo2”的产品,根据官方资料,这只手的重量“仅383g,相当于6个鸡蛋”,但“能轻松提起20公斤的重物,也就是满满一桶办公室桶装水”。
强脑科技的相关工作人员在现场告诉记者,“业内普遍认为,灵巧手的工程量占据整个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一半”。当这个最复杂的环节之一,也有了专门的公司去攻克,对于整机厂商而言,无疑是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有了“眼睛”和“手”,一台机器人还需要能动的关节和负责发力的电机,比如,决定机器人能不能灵活转身、弯腰的旋转和线性关节。其中,旋转关节的核心是谐波减速器,过去长期由日本哈默纳科等国外厂商主导,但眼下,国内诸如绿的谐波(688017.SH)等公司开始逐渐打破国际品牌在国内机器人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
线性关节的核心则是行星滚柱丝杠,这被普遍认为是目前整条产业链上最大的瓶颈之一。8月19日,一位北京灵巧手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就直言:“它现在确实是一个瓶颈。我看到每一家灵巧手公司,他们要去打新的样品时,最缺的、最后一个到货的,就是丝杠。”
不过,已经开始有一些本土公司已经投入重金,预备攻克这个难关。比如,轴承领域的上市企业五洲新春(603667.SH),在今年6月就发布了一份定增预案,计划募集不超过10亿元,主要用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根据预案,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98万套行星滚柱丝杠和210万套微型滚珠丝杠的生产能力。
此外,为这些关节提供核心动力的无框力矩电机,以及能让机器人感知自己究竟用了多大劲从而拿起一颗鸡蛋而不是捏碎它的六维力矩传感器,也都有了本土供应商。前者有步科股份(688160.SH)等公司,其产品性能在部分指标上已接近国外龙头;后者则有柯力传感(603662.SH)等,东海证券在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指出,柯力传感的六维力矩传感器已给50多家国内机器人客户送样,部分已进入批量订单阶段。
要把这些高精尖的零件从样品变成规模化量产,背后还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比如,富临精工(300432.SZ)今年2月宣布,拟在绵阳投建机器人智能电关节项目,总投资1.1亿元;中鼎股份(000887.SZ)则在3月公告,计划在合肥投资10亿元,建设智能机器人项目总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中心。
此外,一些专业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公司也已入局。比如均普智能(688306.SH),根据公开信息,2025年4月,均普智能与智元机器人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规划年产能为1000台人形机器人,在智元机器人中标中国移动的采购项目后,这家合资公司就负责了该批机器人的外壳设计生产与装配服务,并已完成首批产品交付。
正如麦高证券在4月份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所指出的,中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已实现系统性突破,“国内均已具备实现量产交付能力,仅少数高端芯片尚存进口依赖”。
当构成一台机器人的各种核心零件,从“有没有”的问题,逐步演变为“选哪家”的问题之后,还有一些公司正试图把“贵不贵”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例如果链龙头领益智造(002600.SZ),已明确将自己定位成机器人硬件的“百货市场”,可以提供从丝杠、减速器、关节到整机硬件ODM的一站式服务,更关键的是,它还希望打造一个“瘦身中心”,目标是实现“综合降本可达50%以上”。在领益智造的规划中,“瘦身中心”解决的是“贵不贵”的问题,利用领益智造自己大规模、全链路的精密制造能力,从材料、工艺、组装等每一个环节入手,帮客户优化设计、减少浪费,把整个机器人的硬件成本给“瘦下来”。
当感知、执行和本体制造这些核心环节,都有了现成的且越来越便宜的解决方案时,“攒一台机器人”的逻辑链条,在技术和供应链层面看起来已经基本完整了。
形形色色的新玩家
有了“靠谱”的技术基础,不同背景的玩家们,便带着各自不同的“小算盘”,从四面八方涌入了这条赛道。
最先被市场关注到的,是一批“求生欲”驱动的上市公司。比如,崧盛股份(301002.SZ)的主营业务是LED驱动电源,2022年公司试图切入储能逆变器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但根据其2024年年报,这项新业务当年亏损了4673.71万元。2025年6月23日,崧盛股份公告,拟与一家名为重庆精刚传动的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机器人谐波减速器。在主业竞争激烈,第二曲线尚未盈利的背景下,机器人成了这家公司不得不抓住的“第三根稻草”。
类似的逻辑,也出现在A股PE龙头九鼎投资(600053.SH)身上。根据其财报和业绩预告,从2024年初到2025年上半年,九鼎投资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主营业务累计亏损超过3亿元。2025年8月11日,该公司公告称,将斥资2.13亿元控股从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六维力传感器的公司南京神源生,公告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九鼎投资股价连续涨停。
另一家来自浙江永康的传统制造企业中坚科技(002779.SZ),也走上了类似的转型之路。这家公司的主业是油锯、割草机等园林机械,已经做了近三十年,2023年,中坚科技成立了专门的机器人公司,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他们也展出了自己的四足机器狗产品。对于这家在传统领域已经做到头部的公司而言,机器人同样是寻找新增长点的关键一步。
家电巨头美的集团(000333.SZ)的入局,则代表了另一种逻辑。美的并非从零开始,它旗下本就拥有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KUKA)。在此基础上,美的又自己下场,研发更贴近家庭和工厂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在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美的展示了一款能泡咖啡、会开冰箱的家用人形机器人“美拉”。而在它自己的荆州洗衣机工厂里,另一款名为“美罗”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上岗,美的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奚伟曾透露,其机器人硬件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达到100%,整机成本正在快速下降。
另一股跨界的主力,则是汽车公司。“技术同源”,是跨界车企反复强调的逻辑,以广汽集团(601238.SH)为例,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广汽展出了其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这款机器人具备可变轮足构型,能耗较同类产品降低80%以上,其自研驱动器重量仅40克。并且,广汽官方还给出了一份明确的时间表:2025年下半年在广州设立人形机器人示范区,2026年完成商业模式验证,2027年启动大规模量产。
这种技术上的关联性,让汽车圈内人士对跨界显得底气十足。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曾公开表示:“智能辅助驾驶是把AI嫁接在固化了百年的汽车形态上,物理限制太多;而人形机器人是全新本体,能更充分地发挥AI价值。”
此外,入局的还有电信运营商和人工智能公司。根据公开信息,中国移动(600941.SH)和中国电信(601728.SH)这两大电信运营商的入局逻辑,并非为了卖几台机器人整机,而是试图将自身的核心优势与机器人硬件相结合。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总经理于蓉蓉曾公开表示,公司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运营商”,并将构建“连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
在具体产品上,两家公司也更侧重于和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从应用场景明确的机器人形态入手。例如,中国移动在其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展示了面向养老场景的轮式陪伴机器人和四足机器狗;中国电信则与优必选等公司合作,推出了家庭桌面AI机器人。
和运营商的逻辑类似,科大讯飞(002230.SZ)也选择从自身最擅长的地方入手。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科大讯飞展示的核心,不是一台完整的机器人,而是一个可以即插即用到其他机器人身上的“智能语音背包”。根据官方资料,这个背包方案,可以免去对机器人硬件本体的复杂改造,快速赋予机器人强大的语音交互能力。科大讯寄希望于通过提供“机器人超脑平台”等核心智能技术,先为各路玩家打造一个聪明的“大脑”。
智平方副总裁、战略负责人莫磊在近日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行业要解决的是“高端制造业的柔性作业任务”,这些任务“以前的技术解决不了”。新技术的出现,让解决这些老问题成为可能。但他也坦言:“这个行业还处于商业化的早期。”
那么,当供应链的成熟和资本的热情,让“攒一台机器人”听上去无比靠谱的时候,从一台能动的样机,到一个真正能进厂干活的“机器打工人”,中间到底还隔着多远的距离?
“没有大浪,何来淘沙?”
在莫磊看来,这一轮具身智能的核心驱动力是大模型,但目前具身智能的大模型,还没有像语言大模型那么强。他打了个比方:“OpenAI已经发布了GPT-5,是一个博士级别的语言模型,但对具身智能来讲,目前还远远没到那个级别,最多就是个高中生水平。”并且,这个“高中生大脑”,也还无法做到开箱即用。
莫磊指出,如果你真的想让机器人到工厂里面去做事,那么它还是需要进行一些调整,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真实世界数据的缺乏。“机器人在真实场景的作业数据,而不是在模拟场景里采集的数据,我觉得才是最关键的。”他强调,“‘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没有用起来,你就没有数据,产品也就不知道怎么迭代,客户也不知道你的进展,这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如果说“大脑”还不够聪明,那么“身体”的强壮程度,也并不像看起来那么乐观。前述北京灵巧手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就从更微观的层面指出了硬件的“不成熟”。在他看来,目前整个行业还处在“修路”阶段,远没有到可以“通车”的时候。他用传感器举例称,目前市面上有压阻、视触觉、电容、电磁等至少四种主流技术方案,大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这就跟互联网大潮来临前,国家先把所有基础建设做好一样,OpenAI能起来,是因为英伟达的GPU算力起来了。机器人也是一样的。”他在8月19日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哪一天(传感器方案)统一起来,那就像电脑的CPU一样,大家可以在一个通用的平台上开发,训练出来的模型泛化能力也可以通用。”
在他看来,只有当电机、传感器这些最基础的零件,形成了类似电脑行业CPU那样的通用标准,这个行业才算真正到了爆发的阶段。而对于这一天何时到来,他给出的判断是,“可能5到10年”。
8月20日,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曾伯楷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将当前这股人形机器人造机热潮的成因归结为三个主要因素:首先,是技术的成熟,一方面AI大模型的进步让机器人能理解更复杂的指令,另一方面,伺服电机、减速器、感测器等核心零组件的成本正在逐步下降,降低了研发门槛;其次,是市场预期被点燃,未来可能的商业蓝图,吸引了资本与产业的目光;最后,则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因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中存在大量重复、危险或单调的工作,业界普遍期待人形机器人能成为一种通用工具,来补足人力缺口。
但他同时表示,人形机器人真正的门槛远比想象中高,“其中系统整合能力是最大挑战”——零部件采购很容易,但如何让大模型、传感器、驱动系统与控制算法协同运作,并在毫秒级反应下保持稳定,远非简单组装就能解决。
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则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提出了另一个更隐蔽的难题:网络安全。“比如,金融机构的网络不能直接连接到公网,如果银行的服务机器人要运行,难免要跟自己的网络产生信息交互,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安全,机器人终端不能成为防火墙的一个弱点。”
也就是说,造出一台能动的机器人,和造出一台能在真实世界里、遵守人类社会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机器人,是两回事。
莫磊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要找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场景,不要过多炫技。“实际上在商业落地的时候,你看到的东西会比大家在展会或展示层面看到的要‘无聊’一些,或者说,没那么酷炫。”他强调,做机器人不适合那种“掀桌子式”的创业,它是一个偏渐进式的过程,“不要去做太多‘雕花’的事情,如果能解决问题就不要去雕花。”
那么,这场“百机大战”的终局会是怎样?
对此,段志强的看法相对谨慎。他认为,这场行业淘汰赛的开始,取决于热钱的涌入和退出的速度,“钱多了自然就会产生泡沫,等泡沫被戳破了,大家就都跑了”,因为真正的商业化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相关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还比较弱,都还在依赖融资。
曾伯楷的看法则更偏向于产业生态的演化。他认为,这场大战更可能走向“多元共存、分工明确”的产业格局。在通用型人形机器人领域,确实可能出现少数巨头,但在医疗、物流等垂直应用场景,会涌现出大量专注于细分需求的企业。同时,核心部件供应商也会支撑整个生态运转。
无论最终结局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能找到真实场景、解决真实问题、并在这场漫长的资本消耗战中保持定力的公司。正如领益智造董事长曾芳勤谈及机器人产业时所言:“这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如果一开始连大浪都没有,何来淘沙?”
(作者 郑晨烨)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郑晨烨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领域,有线索欢迎联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