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立三十余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约300家企业。/采访对象提供
距离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还有多远?业界对此看法不一。乐观者预计,两三年内将出现成熟的商业应用;谨慎者则认为,机器人要能自主执行复杂、非结构化的任务,仍需十年以上。换言之,想让机器人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那样凭经验迅速判断与处置,依然道阻且长。
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集聚的宝山区近期正酝酿成立新载体——具身智能数采中心。通俗来说,这所人形机器人的“技校”,将成为多家机器人团队共享空间与数据的实训基地。与位于张江模力社区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不同,该中心的最大特点,是扎根真实工厂环境,让机器人在产线场景中学习与进化。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张颖这样作比,倘若机器人企业提出需要采集拧螺丝的相关数据,他们便为机器人在园区内寻找能拧螺丝的“工位”。由此,园区、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率获得大量高质量的真实语料数据,反哺创新行业级应用。
![]()
图为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集聚的宝山区近期正酝酿成立新载体。/采访对象提供
成立三十余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约300家企业。眼下,其正进一步放大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既有优势,闯荡人形机器人新赛道。从土地、空间到数据、算力,宝山区相关部门积极给予全方位支持。根据《宝山区高质量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到2027年,宝山区力争打造成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策源、成果转化和场景示范的“样板区”。
机器人工友担纲“钢铁裁缝”
当机械臂已在流水线上游刃有余,人形机器人是否还有“进厂”的必要?
“与标准化操作的机械臂不同,人形机器人更擅长应对柔性化、小批量的生产任务。”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中国业务负责人张梅魁指出。随着消费趋势日益个性化,生产端面临品类繁杂、几何特性不一的挑战。例如拧螺丝,在柔性产线上,第一颗与第二颗螺丝的长度可能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机器人不仅能“听话”,还要能“随机应变”。
![]()
图为进厂打工后,机器人不仅能“听话”,还要能“随机应变”。/采访对象提供
工业生产中仍有不少场景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到来十分迫切,船舶制造就是其一。在国产邮轮亮相等诸多利好下,中国造船业进入新一轮周期性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等位居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高水平电焊工人却常年面临“招工难”。近年来,人社部发布的急需紧缺技能类职业(工种)中,焊工屡次上榜。“车间高温等恶劣环境,让年轻人望而却步。”视比特(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婷婷点出症结。眼下,其正联合船舶制造领域龙头企业合力研发一款人形机器人,回应解决船底焊接、结构焊接等痛点需求。
刘婷婷解释,这款机器人的身高、体重根据船舶制造等复杂工业场景量身打造。它的身高约1.7米、体重约65公斤,主要是为稳定提举重达7公斤的焊枪并完成作业。为在船底、舱内等复杂空间中灵活作业,机器人配备了3D视觉引导系统,具备精准导航、避障与焊缝定位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裁缝”。
具身智能数采中心上线后,视比特等一批正在垂直领域精耕的机器人创新团队将有合力解难的机会。据悉,该中心将建设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实训场,并采取“建运分离”和“开源共享+市场化服务”模式。“未来或许考虑开放部分实验室数据,让更多创新团队加入,加速攻坚视觉引导、焊缝检测等核心难点。”刘婷婷说。
机器人“搭配师”有了线上淘宝
从实验室到工厂,人形机器人想真正实现商业化应用,离不开一类特殊的“中间商”——二次开发团队。倘若用机器人领域的行话来介绍,它们就是集成商。
有别于生产硬件的机器人本体企业,集成商们更聚焦于垂直领域的行业应用。它们更像是机器人专属的“搭配师”,不拘泥于大牌、大企,从一颗螺丝钉到一个感应器,为机器人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搭出最佳组合。
聚焦服务龙头企业,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集聚吸引了一批机器人领域的集成商。可以往,它们往往需要在全国各地四处淘货。倘若遇到产品质量参差的情况,还要重新根据需求反复试验。
![]()
图为工业生产中仍有不少场景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到来十分迫切。/采访对象提供
能否就近就便淘到合心意的上下游供应商,甚至还能根据需求反向定制?在宝山区经委等部门支持下,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供应链平台同步上线。企业负责人动动指尖、搜索产品关键词,就会跳出相应的企业名称、联系方式。“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也让柔性定制生产有了更多可能。”张颖透露,未来平台还有望升级至2.0版,嵌入在线采购等服务模块。
无论是具身智能数采中心或是机器人产业园供应链平台,其建设都离不开算力支撑。宝山区主动对接“上海市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智算资源跨区域联动对接机制,为平台建设以及研发机构、企业提供智算支撑。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