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398克的vivo Vision,能否跨越数字与物理的鸿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王婷 划重点KeyPoints 时间:2025-08-22 20:24:56

划重点:

1、30周年之际,vivo正式推出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这款头显是机器视觉能力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更是其试图跨越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鸿沟的关键一步。

2、对于vivo来说,MR远非单一硬件这么简单。在vivo的战略构思中,未来10年手机将成为随身大脑、MR成为数字分身、机器人成为物理替身,三者的无缝协同。

3、在vivo看来,MR相当于家庭机器人的“大脑 +眼睛”,vivo将聚焦“认知-决策”中枢,破解家庭机器人的技术命门。

4、vivo此刻能够推出Vision产品,其背后支撑的是三个维度的实力:战略定力、战术耐力与产业合力。

作者 常远

编辑 重点君

从有绳电话到功能机,再从智能机到万物互联,手机行业的牌桌上始终有一个关键玩家——vivo。在数次行业变迁中,vivo不仅稳健穿越周期,还曾连续数年位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如今,伴随AI时代的来临,智能硬件在摩尔定律时代的进化逻辑和瓶颈被打破,手机、PC、Pad等消费科技产品迎来了新的革命。在过往的变迁中,vivo的每一步都精准踩在“用户需要什么”的节点上,其在AI时代的探索答案,颇具参考意义。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宣布vivo成立了机器人Lab,布局机器人赛道。由此,vivo成为行业里第一家把机器人提到了与手机同样高度的战略地位的厂商,全力布局物理AI。

8月21日,vivo在30周年之际,正式推出重量仅398g、延时仅13ms的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这款产品没有堆砌参数,而是聚焦轻量化、本土化等核心体验,试图解决当前MR行业佩戴舒适性差、内容不足等痛点。

围绕人的需求,以人为核心。短期AI、影像和MR能力将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需求,长远将化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vivo正在搭建一条让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从vivo的科技战略上看,这款头显是机器视觉能力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展示更是尝试跨越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鸿沟的关键。

01

398克里藏着的用户逻辑

过去30年,屏幕介质发生了三次重要迭代,从电视、到手机、到MR头显,MR满足了用户对极致体验的追求,成为了手机场景的迭代和补充。

不仅如此,MR头显正在变成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悄然改变未来生活方式的技术形态。福特与沃尔沃的设计师戴着MR头显画新车草图,将虚拟的汽车模型直接放在车间;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用MR设备模拟手术实景,推动重操的医学领域加速发展;故宫的讲解员用MR眼镜带游客“穿越”,让百年前的太和殿仪仗队重现眼前。

在技术层面,传统的VR头显正在全面向MR全面进化。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发布的17款VR/MR产品里,一半都是MR设备。

市场数据更直观: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头显出货量会涨到1280万台,中国市场更夸张,同比增长107%,达到275万台。Trendforce预估,到2030年,全球VR/MR出货量可能突破3700万台。

面对这一蓝海,全球科技巨头们也早已布局。苹果用Vision Pro搭建空间计算生态,试图把iPhone的封闭生态复制到MR领域;Meta(原Facebook)靠着Quest系列在游戏和社交里深耕,把元宇宙的故事讲下去;字节跳动Pico则盯着国内的短视频和直播,试图把手机上的内容搬到头显里。

但行业火热的背后,有个现实问题一直悬着:这些设备到底是必须品,还是少数人的“极客玩具”?

博研咨询统计显示,目前MR应用仅在教育、医疗两个领域的占比就超过47.5%,娱乐类占比仅18.7%。这意味着,多数MR头显,可能只是用来上线上课或看医疗演示,还没找到杀手级场景。此外,MR头显市场产品重量普遍在600克左右,消费者普遍反映压脸、前倾、闷热,且不方便移动。

行业过于追求“炫技”,却忘了解决用户的真实问题。有的产品堆砌参数,做高了分辨率却忽略了重量;有的闭门打造生态,只兼容自家应用;有的把宝押在元宇宙,却忽略了现实宇宙眩晕的问题。

与多数品牌强调“炫技”不同,vivo Vision的出发点始终是“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其每一项决策都以解决用户实际问题为目标,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展示。

在内容开发方面,vivo Vision基于用户使用场景对体验进行重构。通过180度视频、巨幕观影、空间照片/视频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观影感受;借助定制MR游戏、无需外接设备的VR游戏,以及桌游/手游巨幕投屏,带来超现实的娱乐体验;而空间多任务处理、超沉浸环境主题和VST透视功能,则有效提升了办公效率。

在保证功能实用的基础上,vivo Vision也非常注重提升使用的便捷性。其中,减轻头显重量是其研发的重要方向。凭借30年积累的世界级供应链整合能力、工业设计能力和解构叠堆优化能力,vivo在极薄的空间内合理安放电池、模组等部件,同时选用航空级铝合金、更轻薄的Micro-LED屏幕等材料,最终使vivo Vision成为重量仅398克的全球超轻量级头显。

在佩戴舒适性上vivo Vision也在持续改进。其旗下的人因实验室以庞大的中国人头数据库为基础,设计出4款不同适配性的面罩和8款不同特性的泡棉,为中国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佩戴体验。

对于vivo来说,MR远非单一硬件这么简单,而是与手机、机器人并列携手走进千家万户关键性产品。在vivo的战略构思中,未来10年手机将成为随身大脑、MR成为数字分身、机器人成为物理替身。

三者的无缝协同正在徐徐展开

02

聚焦家庭机器人,以MR能力跨越鸿沟

如果说AI大模型应用能够理解用户需求具备思考能力,并且能够自主调动网站或APP协同完成任务,代表着数字世界的未来。那么人形机器人能够理解物理世界的空间关系和交互行为,并且实现类人的活动精度和拟人的操控,代表着物理世界的未来

在全球科技巨头中,三星较早布局机器人领域:2012年葡萄牙IROS展会上,其就展示了具备奔跑功能的人形机器人Roboray。苹果自2019年起涉足机器人技术,涵盖室内无人机到家用机器人等领域;在造车计划搁置后,家庭机器人的战略定位再度提升。华为在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可追溯至2017年,其方向类似汽车领域:不直接生产机器人,而是通过平台赋能企业进行机器人的制造开发、集成与使用,并借助盘古大模型的能力,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

在国内,初创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智元、宇树、银河通用等机器人层出不穷。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机器人连续第二年成为展会现场的“关注度担当”,大会展出了超过60款机器人,比同期展出的大模型数量多出了50%。

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要让机器人真正具备与人类比肩的环境适应力和任务执行力,仍需在动态平衡与姿态控制技术、低延迟环境感知与决策系统、高能效续航技术、多任务泛化学习能力,以及低成本高可靠性硬件方案等方面继续发力。这也是2025年英伟达GTC大会上,黄仁勋将“物理AI”置于AI发展顶端的原因所在。

在全球科技领域,机器人将会是长期备受关注的世界级难题,家庭场景机器人更是机器人的“智能高地”。

vivo选择切入家庭机器人赛道,源于对社会现状与家庭需求的深刻洞察:一方面,未来中国将面临重度老龄化问题,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另一方面,中国家庭中,人均每日的家务劳动时长接近3小时,家庭对于相关服务的需求十分普遍。为此,vivo将目光聚焦于用户及家庭场景中的高频需求,着力研发家庭机器人,站上机器人的“智能高地”。

而MR技术,正是跨越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鸿沟的关键所在。“未来,家庭机器人是vivo要做的,可能是五年甚至十年、十五年,MR在这里找到了未来机器人结合的方向。”胡柏山在近期的vivo会客厅上表示。

如果MR技术无法突破,家庭机器人要征服“非结构化场景”便只能是一句空谈。具体来说,做好MR技术需要突破三个方面的鸿沟:首先是环境理解鸿沟,不断提升对环境的高精度扫描与建模能力,能帮助机器人在家庭环境中建立起毫米级的空间模型;其次是交互自然性鸿沟,精准识别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义,有助于机器人更好地判断和理解人类的情感;最后是复杂任务鸿沟,通过多任务处理及行为学习,助力家庭机器人应对复杂环境、处理各类任务,实现能力的泛化迁移。

在非结构化的家庭机器人研发过程中,“大脑+眼睛”构成了机器人的认知-决策中枢,而“小脑+肢体”则负责机器人的行为行动。其中,“眼睛”的作用是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实时、即时的扫描,“大脑”则通过自身的认知策略和思考能力,发出相应的行动指令。未来,vivo将集中精力聚焦“大脑+眼睛”的研发,以此破解未来家庭机器人的技术命门。

vivo对于未来十年在该领域的发展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其在影像和AI大模型方面深厚的技术积淀。通过聚焦“大脑 + 眼睛”的研发,vivo为家庭机器人打造即时的环境识别、建模能力,以及快速、准确的行动决策能力,让家庭机器人拥有 “最强大脑”,突破非结构化场景的技术瓶颈。

03

能走远的,从来不是运气

在MR和机器人这类需要长期深耕的领域,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不取决于短期的爆发力,而在于持续投入的耐力。vivo此刻能够推出Vision产品,其背后支撑的是三个维度的扎实实力:“看十年”的战略定力、“长赛道”的战术耐力与“开放性”的产业合力

在战略定力上,vivo始终秉持着做正确的事而非简单的事这一原则,不盲目追逐市场风口,而是专注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所谓“正确的事”,在vivo的判断标准里就是用户高频出现的需求点。

回溯过往,30年前用户对长途通话的需求,促使vivo将电话机的稳定性做到行业前沿;10年前用户对智能手机拍照效果的追求,推动vivo深耕技术,与蔡司合作打造出顶尖的影像系统;如今,面对用户对可佩戴、易使用且能融入日常生活的MR产品的需求,vivo从398克的重量控制这类基础体验入手。

这种战略定力也帮助vivo规避了不少行业风险。在MR和机器人领域,这种定力体现得更为关键:vivo并没有寄望于技术的突然爆发,而是沿途下蛋——先打磨好MR的用户体验,让消费者愿意接受;再将MR技术应用到机器人上,使其具备感知和互动能力;最终才向普及化迈进。

“任何一个产业都不能太着急,要循序渐进。有了好的硬件体验基础,生态才会形成正循环,产业就会起来。”胡柏山表示。

vivo在手机领域积累的影像算法,可直接应用于机器人的视觉识别,手机端的 AI 大模型,也能帮助机器人更快速地理解人类指令。这种长期投入是典型的长期主义体现当下的研发投入,是为了十年后的“技术复利”。

无论是做手机还是做MR,vivo一直坚持共建生态,产业共荣。

在硬件层面,vivo专注于MR算法、机器人认知系统等“大脑”和“眼睛”类核心技术,“小脑+肢体”则交给产业链上更擅长的合作伙伴,合力开发。这种分工模式既能使vivo集中精力攻克核心技术,也能让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同时,vivo也在拥抱开放标准,为MR行业培育土壤。只有当更多开发者参与进来,MR产品才有望从 “极客玩具” 真正转变为大众消费品。

结尾

好的科技产品,应让人能忽略它的存在,甚至成为肢体的延伸。

vivo Vision的意义,远不止一款产品那么简单。398克的重量、13毫秒的延迟、对安卓生态的直接联通,让它成为MR行业新标杆。

vivo Vision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未来生活”正在成为现实:MR并非科幻电影里冷冰冰的机器世界,而是手机、MR、机器人像朋友一样协同运作。

技术一直在变,但30年过去了,vivo那句“为用户创造伟大的产品”始终未变。

标签: 机器人 vivo mr 用户 物理 鸿沟 ai 技术 产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