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
香港《南华早报》8月21日文章,原题:对于中国和中东地区而言,“太空丝绸之路”是天作之合 “丝绸之路”曾连接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不仅促进了贸易还推动了文化思想交流。如今,人类正在探索新时代,这次是探索宇宙的时代,重振这一历史性伙伴关系的舞台已然搭就。
对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而言,太空探索是经济多元化与国家形象重塑的途径。它们正投入数十亿美元。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在太空探索领域高度依赖美国。随着与美国因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关系恶化,阿拉伯国家逐渐转向寻求对华合作。对中国而言,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符合其利益。这种互利合作堪称“天作之合”。
首先,中国向阿拉伯国家提供先进技术时不附加任何条件。中国驳斥美国关于“新太空竞赛”的说法,认为这是冷战思维延续。北京的观点完全不同,认为航天技术应惠及全球人民,而非仅服务于少数特权阶层。
这并非空谈。美国禁止NASA对华合作,而中国天宫空间站对外国宇航员敞开大门。由美国主导的《阿耳忒弥斯协定》与中国的包容性太空治理理念形成鲜明对比。例如,2023年,中国与埃及联合研发埃及二号卫星,埃及科学家全程参与了从组装、集成到测试的各个环节。这种技术转让水平在与西方伙伴合作时是不可想象的,但正是阿拉伯国家在新时代探索中加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国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迈出一小步,朝着建立“太空丝绸之路”迈出一大步。曾经是骆驼和商船穿越沙漠和海洋,如今是火箭飞越天空。但本质不变:思想的交流、互利共赢以及为所有人追求更光明的未来。
其次,中国是美国在太空领域的一大竞争对手。尽管中国的航天计划仍落后,但在某些领域已迎头赶上,甚至占据领先地位。随着美阿关系再次面临考验,中国成为唯一可行的替代方案。作为交换,中国得以进入利润丰厚的阿拉伯市场,并利用海湾国家众多主权财富基金的资源。
例如,沙特航天局代表团曾经与多家中国民营企业会谈,讨论联合开发卫星和航天器。随着阿拉伯国家对这些企业投资,中国航天产业整体将从中受益。
美国不断设置障碍。但当一扇门关闭时,另一扇门将开启。过时的冷战思维无法无限期阻碍中阿航天合作。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若任何国家选择竞争而非合作,终将被自己制造的虚幻铁幕所困。与此同时,中阿将继续推进合作——他们的成就将证明,人类无需陷入另一场太空竞赛,可以享受基于集体进步的太空复兴。(作者Yang Xiaotong,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