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 柳
在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愈发审慎的今天,百奥赛图(北京)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奥赛图”)的回A之路,注定充满坎坷。这家已在港股市场遭遇重挫的临床前CRO及抗体药研发企业,在更新其科创板招股书后,再次将自身置于聚光灯下。
然而,拨开其“首度盈利”和“千鼠万抗”等光鲜叙事,一幅充满风险与挑战的画卷徐徐展开。尽管公司在2024年实现了3354万元的盈利,但难以掩盖其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17.5亿元、累计未弥补亏损高达17.54亿元的严峻现实。
更令人警惕的是,这家公司的经营正深陷多重困局:创新药管线尚无任何产品获批上市,商业化前景渺茫;与前子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引发了对其业绩真实性的质疑;经营性现金流长期为负,资金链高度紧张;实控人夫妇不仅控制权薄弱,更背负着近亿元个人债务;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其研发投入断崖式“跳水”,专职研发人员锐减至仅剩5人,核心技术平台更陷入了与同行的专利纠纷。
当卖基因编辑小鼠成为支撑业绩的主要来源,当个人债务与公司控制权深度绑定,当研发的引擎几近熄火,百奥赛图的科创板之旅,更像是一场在钢丝绳上的“卖鼠求生”记。
17亿亏损下的“失血”困境
百奥赛图的故事始于2009年,由海归免疫学博士沈月雷创立。其业务核心是基于基因编辑技术,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提供模式动物(主要是小鼠)及相关的临床前CRO服务。公司的核心技术叙事围绕其自主研发的RenMice全人抗体小鼠平台和宏大的“千鼠万抗”计划展开——试图通过规模化的体内筛选,极大缩短抗体药物的发现周期。
凭借这一创新模式,百奥赛图在国内模式动物领域迅速崛起,与南模生物、药康生物并称为“三巨头”,并于2022年9月成功登陆港交所。然而,二级市场表现却极为惨淡,上市至今股价跌幅超过70%,市值蒸发超过60亿港元。
港股的失利,与其持续“失血”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尽管公司营收保持着稳步增长,从2022年的5.3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亿元,但盈利能力却一直不尽如人意。2021至2023年,公司连续巨亏,净亏损额分别为5.46亿元、6.02亿元和3.83亿元。2024年3354万元的净利润,在累计超过17.5亿元的亏损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比利润表更危险的,是其岌岌可危的现金流量情况。2021至2023年,百奥赛图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累计净流出高达7.5亿元。这意味着公司的生存发展高度依赖外部融资“输血”。虽然2024年上半年该指标勉强转正,但这主要得益于应收账款的催收,而非盈利能力的根本改善。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仅剩3.84亿元,而短期有息负债却高达2.52亿元。考虑到其持续的研发和运营投入,公司资金链已经绷得很紧。这种长期依靠“烧钱”维持运营的模式,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财务压力,也让其当下的每一次融资都显得至关重要,此次冲击科创板,求生欲不言而喻。
债务与关联交易:控制权与业绩真实性疑云
如果说公司的财务状况已是如履薄冰,那么其内部治理,特别是实控人的债务问题和可疑的关联交易,则为这次IPO埋下了更大的雷。
招股书揭示了公司实际控制人沈月雷、倪健夫妇面临的严峻个人债务危机。截至申报前,沈月雷为解决员工持股平台出资等问题,个人举债高达7000万元。为偿还这笔于2023年10月到期的8818万元本息,他不得不紧急向多家金融机构新增借款8900万元,上演了一出“借新还旧”的资本腾挪。这笔新债务最早将于2025年12月到期,届时他将再次面临偿债压力。同时,其妻倪健也因早前的并购交易,背负着数千万的纳税义务。
这对夫妇合计仅控制公司约27%的表决权,本就地位薄弱。一旦他们无法按期偿还个人债务,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极有可能被债权人冻结或处置,从而引发公司控制权不稳的问题,这对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而言都是致命的风险。
除了实控人的债务“高压线”,百奥赛图的业绩成色也因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而备受质疑。监管层在问询中重点关注了公司与其前子公司多玛医药及其孙公司思道医药之间的交易。
2022年,思道医药一跃成为百奥赛图的第一大客户,贡献了7000万元的抗体开发服务收入,占该业务当年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吊诡的是,多玛医药(思道医药的母公司)在2022年5月之前还是百奥赛图的全资子公司。
更有甚者,百奥赛图离职的研发高管,转身便出任多玛医药的首席医学官。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很难不让外界对其交易的公允性和收入的真实性打上问号。尽管公司极力解释其商业合理性,但这种将前子公司“剥离”后再扶持成大客户的做法,有明显的“体外培育、反哺业绩”之嫌,恐难逃监管的法眼。
仅剩5人的专职团队与悬顶的诉讼麻烦
对于一家将“创新”作为核心标签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研发实力是其估值的基石。然而,百奥赛图在这一核心领域的表现,却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空心化”趋势。
最触目惊心的数据,莫过于研发投入和人员的断崖式下滑。为实现2024年的账面盈利,百奥赛图选择牺牲未来,其研发费用从2022年近7亿元锐减至2024年的3.24亿元,降幅超过50%。伴随而来的是研发团队的急剧萎缩,研发人员总数从2022年底的627人骤降至2024年的337人。其中,真正全职从事研发工作的“专职研发人员”,更是从58人锐减至5人。
一个号称要成为“全球新药发源地”的企业,其核心研发团队仅剩个位数,这无疑是对其科创属性的最大讽刺。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研发实力大幅削弱的同时,百奥赛图的核心技术平台还陷入了与竞对和铂医药的专利纠纷。和铂医药指控百奥赛图的RenNano平台侵犯其关键技术专利。近期,百奥赛图试图宣告对方专利无效的请求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这无疑使其在诉讼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此外,公司另一项核心技术CRISPR/EGE的国内专利申请,在递交十年后至今仍未获批,其技术的独创性和稳定性也存在变数。
当研发投入被腰斩,核心团队分崩离析,技术专利又面临内忧外患,百奥赛图所描绘的“千鼠万抗”宏伟蓝图,其根基究竟还剩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