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xAI联创大神离职,去寻找下一个马斯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直面AI 时间:2025-08-18 18:05:53

xAI又一员大将离开。

Igor Babuschkin,曾经在DeepMind和OpenAI之间反复横跳,2023年作为联合创始人之一加入xAI。在这里,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带领团队完成了Grok从初代到第四代的迭代,还主导了xAI在孟菲斯的超算集群的构建。

当地时间8月13日,他突然在X发了超长消息,忆往昔,展未来,简要概括就是:xAI很好,我要单飞了。

而他“单飞”之后的去向很特别。

Igor透露,他将创办一家风险投资公司Babuschkin Ventures,专门支持AI安全研究,并投资那些“推动人类进步、解锁宇宙奥秘”的初创企业。

AI顶尖人才的来来去去早已不是新闻,但是Igor这样从研究直接一脚跨进风投的,实在是罕见。

其他同行的常见去向是跳槽到其他企业,比如xAI创始团队的另外两名大牛Kyle Kosic和Christian Szegedy都是如此;或者是创办新的AI公司,比如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以及前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都创办了自己的AI公司。

即便是从AI领域研究转向风投的顶尖人才,其年龄也往往比Igor大。

要知道,虽然Igor的履历厚厚一沓,个人成果也颇丰,但以公开资料推断,他的年龄不过35岁当下。

也许答案就在他在X上发布的“离别感言”中——马斯克教会了他“始终保持近乎疯狂的紧迫感”。作为AI顶尖人才,Igor清楚,当下最紧迫的事项就是即将到来的AGI。

而与其参与历史,不如创造历史,在单一AI公司中效力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个愿望,风投才是正经事。

01

“没有你,就没有xAI的今天。”

Igor的“离别感言”很长,翻译成中文将近1500字,行文朴实,句句真诚,有种含泪挥别的味道。

马斯克八成也感慨万分,在评论区说道:“感谢你帮助构建 xAI!没有你,我们不会走到今天。”

此言不虚,Igor确实对xAI来说是一位关键人物。

2023年,xAI创办,创始团队一共12个人。在官网公布的相关名单汇总,Igor的大名紧紧跟在马斯克之后。这既是对Igor的肯定,也是对马斯克的AI初创公司的肯定。

在这之前,Igor已经有丰富的业内经验和学术建树。

Igor小时候就仰慕像理查德费曼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不断拓展物理学的前沿,只为理解宇宙的奥秘。很自然地,长大之后的他进入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攻读物理,其后又成为 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名粒子物理学博士生。

也是在那个阶段,Igor察觉到寻找物理新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的对撞机规模越来越庞大,而新的发现却越来越少。于是他开始思考,也许解开宇宙之谜的关键,不在于更大的对撞机,而在于超级智能。

职业的转折在Igor的领应简历中清晰展现,CERN的下一站,就是DeepMind了。

那是在2017年,谷歌已经收购DeepMind三年。DeepMind已经让谷歌“值回票价”,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结合蒙特卡洛树搜索(MCTS)构建的AlphaGo,击败了世界围棋大师李世石。

Igor加入后,主导了一个名为AlphaStar的项目。随后,DeepMind再次惊艳世人——AlphaStar通过模仿学习、自我博弈、多智能体系统等机制,完全在真实的《星际争霸》游戏比赛服务器上对抗人类选手,达到了“宗师”级别。

先是用AI打败世界围棋大师,接着是AI在游戏中打败人类,DeepMind和谷歌在AI领域的地位算是夯实了。

不止于此,Igor还参与了WaveNet项目,这是一类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保真语音合成技术,广泛用于语音生成领域。

在DeepMind效力将近4年后,Igor开始了一段“反复横跳”的时期。

从2020年11月,到2023年2月,Igor先是从DeepMind跳到OpenAI,又在2022年4月跳回了DeepMind。

当然,这每一段职业经历中,Igor都留下了成果。

在OpenAI期间,Igor参与了Codex 项目,是基于 GPT 的语言模型,在 GitHub 公开代码上进行微调,专用于 Python 代码生成。Codex直接驱动了 GitHub Copilot 的产品化。此外,Igor也参与了GPT-4的开发。

而重回谷歌DeepMind,Igor则参与了AlphaCode项目,负责原型开发与基础设施搭建。

2023年年初,OpenAI的ChatGPT已经发布,并且掀起了新一轮全球AI浪潮,而这一次比过去的任何一次都汹涌。

此时的Igor没有选择再度回到OpenAI,而是接过了马斯克递来的橄榄枝,加入了这个全新的初创公司xAI。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Igor亲手构建了公司用于启动和管理训练任务的许多基础工具。后来,他负责监督公司大部分工程工作,包括基础设施、产品以及应用 AI 项目。从Grok初代开始,背后都有Igor的领导,孟菲斯超级计算集群Colossus也由他主导。

xAI起步很晚,但是成为了该领域成长最快的初创企业。

Colossus集群在122天内构建起来,包含10万张英伟达H100,刷新了业界记录,为xAI的大模型提供超强算力。Grok用28个月已经迭代到了第四代,成为OpenAI GPT和谷歌Gemini的直接威胁者,xAI公司市值也已经在成立一年半后突破了500亿美元。如今,经由和X合并以及新一轮融资开启,xAI的估值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

02

硅谷钢铁侠与忧郁的俄罗斯人

在回忆加入xAI的往事时,Igor提到,当时他和马斯克长谈几个小时,两个人都觉得“有一家使命不同的新AI公司是必要的”。

这个表述很微妙,“使命不同”是指和谁不同?又为什么有必要?

马斯克的立场并不是秘密,他(宣称自己)认为AGI不应该落入如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手中,于是当初参与创办了OpenAI。后来他又认为OpenAI背离了初衷和使命,于是愤而割席离开。在2023年创办xAI前,马斯克也已经多次公开攻击OpenAI的“虚伪”,指责其委身微软,成为“傀儡”。

这样看来,“使命不同的新AI公司”,很有可能就是要和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不同,也要与以OpenAI为代表的依赖巨头的初创公司不同。

“埃隆多年来一直在警示强大 AI 的潜在风险。我和埃隆意识到,我们对‘将 AI 用于造福人类’的愿景是一致的。”

马斯克说自己心系全人类,现在已经遭到很多质疑。但我们有理由相信,Igor就和AI领域的很多其他顶尖人才一样,是真的在为AGI而雀跃和恐惧,是真的在因“使命”驱动而付诸心血。

推测来看,Igor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那是苏联的尾声。苏联解体之后,他的父母离开了俄罗斯,选择了移民美国。

俄语中有一个词汇“托斯卡(toska)”,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概念。用文学大家纳博科夫的话说,在英文中很难用一个词完全传达这个词的精妙含义。如果硬要形容,托斯卡是一种无法名状的忧郁、深沉的怀念或灵魂的苦闷。它超越了简单的悲伤,融合了渴望、空虚与存在主义焦虑。

有意思的是,“托斯卡式忧郁”在俄裔移民甚至移民后代身上依然隐隐发作。在俄裔的AI顶尖人才身上,这种“托斯卡式忧郁”又演化成为了一种对AGI掌控权、安全性和未来人类福祉的深刻担忧。

另一位大家熟悉的俄裔研究员是Sutskever,OpenAI的前首席科学家。他在业内有很高的声誉,是革命性的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的开发者之一,是Transformer和GPT模型的奠基人之一。

与此同时,他也和自己昔日的老师、“AI教父”Geoffrey Hinton一样,对AI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当OpenAI狂奔向前时,当CEO Sam Altman不遗余力地推高公司的商业价值时,Sutskever却说:“人类可以撒谎、隐藏意图(对齐),并持续多年。为什么AGI不可以?这可能很难检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Sutskever在OpenAI的一次高层动荡之后沉默许久,而后离开,创办了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安全的企业。

在xAI效力的日子,Igor很拼命。

在 孟菲斯超算集群建设的120 天期限接近尾声时,xAI遇到了一连串神秘的问题——集群间通过RDMA通信总是出错。马斯克决定亲自飞到数据中心,Igor和团队其他人也随即跟上。

Igor回忆,基础设施团队在半夜抵达孟菲斯,立刻投入工作。在翻查了数万行lspci输出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一个错误的 BIOS 设置。

终于修复错误,训练任务顺利运行,马斯克在凌晨4点20分发帖庆祝,所有人都欢声笑语,兴奋异常。

“那天入睡时,我们都觉得,自己正经历着人生中最令人振奋的时刻。”

Igor对xAI也好,对马斯克也好,都有很深的眷恋,这在离别感言中流露得很明显。但也许加入也因使命,离开也因使命。

在巴布施金离职之前,xAI经历了几个月的动荡,公司深陷与其AI聊天机器人Grok相关的多起丑闻。

例如,Grok被发现在回答争议性问题时引用了马斯克的个人观点。还有一次,xAI的聊天机器人发表了反犹太言论,并自称“机械希特勒”。最近,xAI在Grok中推出了一项新功能,允许用户制作类似泰勒斯威夫特等公众人物裸体的AI视频。

Igor说马斯克教会他两件事:第一,要无所畏惧地亲自卷起袖子深入解决技术问题;第二,要始终保持近乎疯狂的紧迫感。

“紧迫感”如果是在“造福人类”的前提下实现AGI,那答案也许已经不在xAI身上。

03

从研究到风投

Igor离开xAI,准备去做些什么?

Igor表示自己将创建Babuschkin风险投资公司,专门支持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投资“推动人类进步和解开宇宙奥秘的人工智能和代理系统”初创企业。

不管是推动人类进步,还是解开宇宙奥秘,都是Igor在加入xAI时的期待。

从研究人员,一脚跨界到风投界,这在AI领域并不常见。

离开明星AI公司或者科技巨头,更多同行的选择是两条路,一是另谋出路,加入其他的公司;二是另起炉灶,自己创办新的公司。

xAI创办时的创始团队“十二金刚”里,在Igor之前已经离开了两位,他们都选择了另谋出路。

其中Kyle Kosic在加入xAI之前,是OpenAI的研究员,但是加入仅仅一年,2024年4月,他就已经跳槽回到了OpenAI。自那之后他的领英履历未见更新,也再没有工作变动的消息传出。

而另一位创始团队成员Christian Szegedy曾在谷歌效力12年之久,今年5月,他也离开了xAI,选择加入了一家初创公司Morph Labs,出任其首席科学家一职。

此外,在创始团队之外,前不久xAI高管、基础设施工程负责人Uday Ruddarraju被Meta挖走。

而OpenAI前前后后走了不少人,其中又有很多人选择了另起炉灶,甚至有了“OpenAI叛军”一说。

这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Sutskever。他创办的公司名为Safe Superintelligence,今年4月的融资中估值320亿美元。此外,OpenAI今年还送别了其前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据称她这一走挖走了不少前同事,创办了 Thinking Machines Lab,今年2月的消息称这家公司正在融资,估值可能达到90亿美元。

从研究转向风投的AI人才不是没有,但往往不会在如此年轻时从“研究前线”退下来,或者会两线并行。

如Andy Konwinski,此人创业战绩斐然。他是Databricks的联合创始人,2022年又和人一起创办了AI搜索引擎公司Perplexity。去年的时候,已经41岁的他才又与人联合创办了一家风投公司Laude Institute,但没有消息表明他因此退出了Perplexity的事务。

如果再往前追溯,在互联网浪潮中,Reid Hoffman是一个从技术转向风投家的知名案例,但是他的转变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他曾在Apple Computer和Fujitsu工作,之后于1999年加入PayPal担任执行副总裁,直到2002年eBay收购PayPal后离开。2003年,他联合创立LinkedIn,此时已经36岁。到此,他积累了产品开发、运营、财务、管理等多维经验,但还是以科技创业者和高管的身份活跃在硅谷。一直到2009年,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并非创办)风投公司,并渐渐转型成为硅谷的知名风投家,积累了包括Airbnb、Facebook(早期投资)和Dropbox等成功案例。

但一直到2016年LinkedIn被微软收购,他才正式离开董事会。

再看Igor的选择,就不难发现其“激进”的一面。

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AI领域的投资狂潮,的确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仅就硅谷来说,据硅谷区域研究所统计,去年该区域企业通过风险投资募资就超过了350亿美元。

另一方面,这或许也是AI顶尖人才在“AGI紧迫感”驱动下,在努力寻找跳槽与AI创业之外的“第三条出路”。

“奇点即将来临,但人类的未来一片光明!”Igor在离别感言结尾如是说

但他省略了那个前提,就是在“正确”地引导下,人类的后奇点时代才有光明可言。至于“正确”掌握在谁的手上,就是Igor接下来要押注的了。

标签: igor xai 马斯克 ai 谷歌 deepmind openai 公司 孟菲斯 集群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