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各种声音频频登上热搜,最近网传的社保新规到底是咋回事?是否真的会强制交社保?这笔费用由谁来承担?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
灵魂4连问结束,首先我们来看事情的真相跟网络传言有何不一样?
因为网络传言满天飞,上海市社保学会就专门发文作了澄清,我总结了文章中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点,严格来说,并不存在什么新规。
所谓的自愿不缴纳社保的协议,本来就是无效的,1995年就开始实施的劳动法就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保。
所以缴纳社保一直都是强制的,只不过过去可能查得没那么严,打工人不举报,职能部门可能就不会主动去核查。
第二点,这个规定针对的是全职打工人,对于兼职、临时工等灵活就业人员,还是跟过去一样,全凭自愿,想参保就参保,不想参保也没人逼你。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所谓的新规,并不是人人都要强制交社保,只是对自愿不交社保的情况管得更严格了。
可什么是自愿?打工人真是自愿的吗?
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所谓的自愿协议,往往是在你入职的第一天,公司就把一份协议甩到你脸上,你爱签不签,不签就立马卷铺盖走人。
打工人在跟企业的博弈中,天然就处于弱势地位,这种情况你不严格管理,就会有企业钻空子,所以这是真正保障劳动者的好事儿。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一个月薪3千的人,与其关注以后有没有养老金,还不如珍惜到手的现金。
确实,在经济遇冷的情况下,活在当下,成了越来越多的人最现实选择,但他们往往没搞明白一个问题,社保的费用到底是谁来承担的?
很多人说,这还用问吗?公司交大头儿,自己交小头儿,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其实都是我的打工收入,一旦强制缴纳,老板就会给我降工资。
这个理解符合我们朴素的直觉,但问题恰恰出在了这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实承担社保费用的另有其人。
你想想看,不给员工交社保的是什么企业?都是那些门槛低、竞争力弱的小公司,因为没有资金壁垒,也没有技术壁垒,就无法获取超额利润,只能拼命地卷成本,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员工也只能获得一份只够养家糊口的收入。
从单个企业来看,因为突然增加了一笔成本,老板就可能无利可图了,要么给员工降工资,要么就得关门破产。
但从宏观的角度看,如果所有的这样的企业全部增加了成本,会怎么样呢?他们难道都要破产不干了吗?
他们这时候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集体宣布涨价。
举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年闹非洲猪瘟的时候,街边的小饭馆,哪家没有把猪肉的价格调高?有人因此关门了吗?这还是猪肉有鸡肉羊肉等替代品的情况下发生的,更何况社保导致的成本普涨,是所有的小公司都涨了,不会有成本更低的替代者,那他们不涨价图啥呢?
这个问题从产品定价的角度理解其实更直白。
那些竞争力强的企业,通常喜欢用需求定价法和竞争定价法,他们会考虑市场空间有多大,竞争对手卖多少钱,然后推算自己的产品卖什么价才能让利润最大化。
而那些连社保都交不起的小企业,整个集体都可以理解成成本定价法,他们已经把成本卷到了极致,卖多少钱其实取决于行业成本,如果大家的成本普遍增加了,就只有转嫁给消费者这一条路。
所以说,强制社保并不会导致底层降低工资,相反,是整个社会一起分摊这笔费用。
穷人少花点,富人多花点,让那些过去交不起社保的人,以后看病不用愁,养老有收入,活得更有尊严,这难道不是均衡贫富的好事吗?
再从当下的经济来看,堵点不是物价太高,反而是需求不足,那些过去没有社保的人,尽管普遍消费能力不强,但他们基数很大,一旦他们没了后顾之忧,整个社会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消费潜能,消费改善了,企业就不用那么卷了,反而还能提高大家的收入,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所以,无论是经济导向,还是推出的时机,即将实施的规定都是一步妙棋。
当然,任何好事在理解上都可能会有偏差,比如这还没开始呢,就传出了有饭馆只招60岁以上老年人的消息,但这只是局部的个例,等到恐慌过去了,招人自然就会恢复常态,你我大可把心放到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