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大学教授收废品,一年狂揽300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俊 华商韬略 时间:2025-08-15 15:57:04
废旧电池,是印钞机。

文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在中国,每年报废动力电池80万吨,如果将其平铺开,足够堆满750座足球场。

一位曾经的大学教授,靠回收二手废旧电池干出一家上市公司,并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在深圳郊区,大量的动力电池残骸堆积如山。

许开华俯身拾起一块电池残片,镜片后的双眼闪过一丝光亮。

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些废旧电池,就是隐形的有毒炸弹,一旦破损,电解液会泄漏,金属会渗入地下水,还可能一拆就爆。

别人眼里的垃圾,在许开华看来,却是印钞机。

因为这些电子僵尸体内,藏着大量的锂、钴、镍等关键金属,如果全部回收,将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有人估算过,每回收1吨废旧电池,收益大约2.5万元。而2025年,全球产业总规模超千亿元。

随着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全球锂电池在2025年正迎来首次退役高峰,未来规模还将不断飙升。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锂、钴、镍等关键矿产上,高度依赖进口,其中钴的进口依赖度高达98%。

二手电池回收,成为化解这种供应链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

既能赚钱,还能为国家的产业链安全做贡献,但这不是一个好做的买卖,二手电池的回收难到离谱。

且不说,这些电池,个个都是高危品,拆解过程很危险,稍不留神就可能爆炸起火。

光是面对五花八门的电池型号,很多传统回收企业就束手无策,人工拆解效率不足每天5组。

再加上,回收工艺复杂,需要化学和物理手段一层层扒皮,技术门槛高,很多时候回收成本比直接买矿石回来冶炼还要高。

于是,一边是人们疯狂开矿,破坏山河,去找锂、钴、镍这些关键金属;另一边,却把浑身是宝贝的废旧电池,当成垃圾丢掉。

就在别人嫌脏、嫌累,避之唯恐不及时,一个大学教授站了出来,他就是中南大学教授许开华。

2001年,35岁的他创办了格林美,使命只有十个字:让废物变宝,还地球绿美。

听起来很理想主义?可许开华是个务实到骨子里的人,除了理想情怀,他也看到机会:二手电池是金矿,只要技术够硬、成本压下去,就能成为赚钱机器。

于是格林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砸钱、砸时间、砸人力搞技术,发明了一整套安全拆解、资源化提取的核心工艺。

这套工艺,把报废电池里的钴、镍、锂几乎扒了个干净,纯度高到能直接回到新能源产业链里,变成新电池的原料。

许开华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仅2024年一年,格林美就狂揽332亿元营收,市值也超过300亿元,其客户包括三星、LG、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厂商。

很多国际巨头要买中国的钴镍锂,都绕不开格林美。

许开华的创业之路,充满了戏剧性。

2000年之前,他的身份一直是中南大学冶金材料教授。但那一年,一次赴日学术交流,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东京大学,他见到了日本著名环境科学家山本良一。

如果人类不尽快建立起完整的资源循环系统,未来的城市将被自己的垃圾埋葬。

山本良一的地球极限论,让许开华犹如当头棒喝。那一刻,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令人窒息的画面:

大量的废旧电池堆在城市边缘,雨水渗透,重金属流入河流一块手机电池,便可污染5吨水体或者0.5平方米土壤。

这些废旧电池本来可以变废为宝。

在日本,许开华观察到,日本冶金学界已大规模转向资源循环利用研究,这与国内尚未重视电子垃圾回收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他敏锐地判断:电子废弃物回收,将是具有远大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

回国后,许开华萌生了一个疯狂的念头:

从高校辞职,到深圳去创办一家回收公司,将消费电子产业的废旧电池变废为宝,也就是后来的格林美。

一个大学教授,跑去收破烂?许开华的决定,让很多人瞠目结舌。

创业初期,条件异常艰苦。

彼时,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超细钴镍粉体的技术,被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垄断。

许开华团队必须自主研发,突破技术瓶颈。为此,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光是实验室的电费,一年就几十万。

最怕的不是没钱,而是行业看不到方向。

循环经济在当时属于超前概念,被普遍视为收破烂行业,市场避之不及,甚至很多人质疑:垃圾里炼出的金属能用吗?

一边是无底洞般的投入,另一边是,公司几乎无营收。

这让格林美的资金濒临枯竭,实验室电费经常交不起,工资也只能拖着,三五月发一次,很多人撑不下去选择退出。

深夜,窗外空无一人,许开华独自坐在办公室,翻看着客户名单,心中充满了惆怅。

但这个自嘲丐帮帮主的男人,并没有放弃。他用三年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全力投入电池回收技术,终于在2004年成功量产了超细钴镍粉。

▲山本良一教授见证格林美注册成立,格林美官网

一年前,两人在东京大学的一次心灵碰撞,成就了格林美,也是这次碰撞,让许开华一头扎进了电池回收产业。

让废物变宝,还地球绿美,理想加持下的许开华,表现出可怕的执拗,埋头一干就是20多年。

期间,为了攻克超细钴镍粉技术,他长期驻扎在实验室,凌晨两三点还爬起来,反复做调试,做试验。

创业早期,格林美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收入,而且被很多人持偏见、质疑,认为这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脏乱差产业。

发不起工资,实验室断电通知贴到门口了,很多人都劝他及时止损,他反倒抵押个人资产贷款,投入技术研发,继续坚持,继续熬。

正是这种执着,让他十年如一日,坚持与废旧电池死磕,最终才有了今天年处理能力数十万吨废旧电池、营收超过300亿的全球龙头。

同样是毕业于中南大学的王传福,早在2003年,燃油车还如日中天时,就毅然决定:带领比亚迪投身电动汽车产业。

接下来十几年,比亚迪遭遇了一个又一个至暗时刻,差一点就活不下去。

每每言及此,王传福都忍不住哽咽甚至潸然泪下,曾经,我们也害怕等不到春天。

但最终,靠着对技术的执拗和信念,比亚迪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

真正的企业家,敢于在无人区押上全部尊严,为时代拓荒。

许开华,用20年在脏乱差的废物堆里,一层层扒出全球新能源的金矿。

这不仅是一笔生意,更是一次产业格局的重写,它证明了:在被人忽视的角落,也能开出世界级的花!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