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曲线空间让焦虑指标平均下降37%,建筑空间也能减压?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文汇报 时间:2025-08-14 00:24:15


你知道吗?幸福或许能被“设计”。8月11日,一座名为《花之弥漫8号:曲折》的全球首例神经美学实验装置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正式发布。这座形如流线体的空间实验装置通过3D打印技术,将曲线与折线的矛盾美学凝固为实体空间,试图为焦虑社会寻找情感解方。当日,全球首届环境空间情感与神经美学跨学科国际会议前会同步举行。

当前,全球心理健康市场规模逼近5686亿美元。装置作者、美国天普大学副教授魏娜说:“当曲线抚平焦虑的神经褶皱,当空间成为驻留情感的容器,建筑便从物理存在升华为心灵伙伴。”

该装置通过内嵌生物传感器实时捕捉参观者的脑电波、心率及皮肤电反应,首次实现“建筑-情绪-行为”全流程追踪。现场实验显示,当参与者从折线区域步入曲线空间时,脑电β波(焦虑指标)平均下降37%,而α波(放松状态)活跃度提升2.1倍。这一发现印证了研究团队的核心假设:几何形态直接干预情绪。

现场,华南师范大学何先友课题组的对比实验进一步揭示:置身曲线空间的人群,道德宽容度评分比直角空间组高出43%,这与团队此前“宽敞环境促进道德感”的研究形成互证。著名建筑师马岩松说:“由此可见,建筑不仅是容器,更是情感调音师。”

“我们正通过设计思维链接各学科,探索编码幸福的空间语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Fab Lab实验室主任副教授丁峻峰介绍,当前学院正在尝试建立“设计驱动科研”的新范式:建筑师提供空间原型,神经科学家解码生理反馈,心理学家转化行为数据,艺术家激活情感共鸣。四方针对都市高压人群共创解决方案。例如,将地铁等候区改造为“呼吸穹顶”,通过拱形结构引导深呼吸,配合墙面生物反馈灯光,使焦虑情绪可视化和互动化。

据悉,展览将持续展出至8月下旬,其衍生数据集将向全球研究机构开放,推动神经建筑学从实验室走向城市肌理。该装置后续将结合AI情绪识别系统,形成可复制的“情感设计云库”。目前,首批应用场景已明确:2026年将在上海三所中学落地“神经美学教室”,通过空间改造降低学生焦虑水平;深圳某科技园区则计划用同类技术打造“减压走廊”。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