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东风风神L8在北京开启预售。一个星期前,新成立的奕派科技在武汉举行了首场发布会,宣布东风纳米并入东风奕派,东风风神并入奕派科技,原先东风乘用车架构下的三大品牌整合为奕派和风神两个,同属奕派科技旗下。官方规划是将风神打造成“智慧家享汽车品牌”,面向“智享生活新家庭”,用中国智造服务全球用户。
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牢牢瞄准主流消费市场最广泛的需求。L8就是这样一款产品——没有奕派008那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智能化突破,却在舒适性、空间感和价格上展现了主流市场的竞争力。有人在社交媒体感叹:2025年,风神终于拿出了一款值得期待的新车。
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长河中,风神是一个带着深厚底色的名字。东风乘用车品牌手册里有句话:“溯风神史,必先话东风。”1975年,国务院批准“东风”作为二汽的产品品牌。三年后,东风车开始出口,却遇到难题——在中国,“东风”意味着春风、暖风;但在欧洲,“东风”却是冷风、寒风,消费者难以接受。当时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孟少农建议,出口品牌用欧洲广为传颂的“AEOLUS”,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四方诸风的神祇。1982年,“双飞燕”商标注册,分别与中文“东风”和英文“Aeolus”组合使用;1991年,“风神”汉字商标注册,为乘用车事业埋下伏笔。2000年,东风与台湾裕隆合资成立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推出风神蓝鸟。这段蓝鸟岁月不仅是里程碑,更让“风神”积累了知名度与美誉度。2007年,东风乘用车公司成立,经过激烈讨论,时任东风公司副总经理李绍烛拍板,将“东风”的品牌资产与“风神”的独特个性结合,诞生了“东风风神”,并在2009年正式发布。
作为东风自主的先行者,风神与当年的多个“风字号”品牌一起承载了央企在乘用车领域的探索与野心,也在反复的起伏中走到今天。
纵观当年和风神并肩而立的“兄弟”,唯有风神被保留并倾注大量资源。但名字保留下来,不是为了苟延残喘,更不是为了当个吉祥物。坦率说,过去的风神,犯了很多国有自主品牌的毛病:市场端缺乏持续竞争力,品牌心智模糊,机会来临时总是慢半拍。
奕派科技的成立,让风神迎来了新的契机——一次罕见的资源重组,也是最后的窗口。机会稍纵即逝,我想起大同市长耿彦波那句话:“大同这次冲上去就冲上去去了,冲不上去就冲不上去去了,历史不会再给大同第二次机会。”如今的汽车窗口期正在迅速收窄,像风神这样背靠央企的自主品牌,同样如此。在国企变革的大背景下,时间不等人,风神必须怀揣历史紧迫感,不能在奕派科技手里成为“末代皇帝”。
很明显,东风风神意识到了这种紧迫感。
进入2025年,风神销量连续数月增长,甚至反超奕派与纳米,这背后是一场体系修复的硬仗。1月,邓留超回归接手风神。这位80后“老人”,曾带领风神在B端市场打下基础。彼时风神销量低迷、信心不足、新品短缺,谷底不敢说,但起码也是内外部较为悲观,尤其是在东风其他自主品牌乘用车板块热火朝天的背景下。
邓留超的第一步是让体系跑起来——从渠道切入,制定可达成的销量目标,聚焦资源投入,简化商务政策,调整价格体系,用批量交付换电网约车、驾考车等迅速激活B端规模,并与经销商面对面沟通重建信任。在营销端,补课用户思维,培训经销商提升讲解能力,聚焦马赫动力等核心优势清晰化传播,投诉机制加速处理,论坛、社交平台互动频繁直接。这是一场恢复性增长,也是全员的战术整顿。但如果说上半年是“先跑起来”,下半年起就必须“换个活法”。
而如何换个活法?答案很清晰——坚定和用户站在一起。这不仅是战术选择,更是战略共识,也是汪俊君就任奕派科技总经理以来反复强调的核心主张:理解用户、贴近用户、与用户共创价值。无论是B端客户的精准交付,还是C端用户的真诚沟通,风神正在用更细致、更持续、更有温度的方式,让用户真切感受到变化。过去的汽车销售,是把车“交出去”;今天的风神,则是把用户“请进来”,让他们深度参与到产品体验、口碑形成、乃至品牌塑造的全过程。
这种转变,不只是服务方式的改善,而是企业文化的重构,是从“卖产品”走向“造用户”的理念跃迁。它让风神不再是一个隔着渠道与终端的制造商,而是成为用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种与用户的双向奔赴,正是奕派科技“和用户在一起”理念的最好注解,也是在新能源淘汰赛中,风神构筑长期竞争力的最坚实基石。
新能源下半场,价格内卷已到极限,拼硬件、拼配置已经不是突围之道。真正能打动用户的,不是多一块屏幕、多一个功能,而是对生活细节的洞察,对真实需求的回应。风神需要一个能在用户心智中站住脚的标签——而L8,可能就是这个起点。
它主打的“家庭舒适性”,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从用户的日常场景出发,在座舱布局、座椅体验、车内静谧性、长途出行的疲劳感等细节上,做出用户能感知到的差异化优势。这些看似“不炫”的地方,恰恰是很多对手忽略的,也是最契合“智慧家享”定位的方向。L8的价值,不只是让一家人坐得更舒服,更是让他们觉得:这是一辆懂他们的车。
在海外市场,风神同样有机会用“用户感知”打开局面。它在节能车市场已有基础,具备“家庭+全球”双主场作战的能力,这意味着风神能同时满足国内家庭的舒适需求,也能满足海外用户对可靠、省心的期待。如果能让“舒适心智”在国内生根,用海外用户的口碑作为背书,风神就能在新势力与传统巨头的夹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缝隙。
无论如何,L8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它的成败,不只是数字的胜负,更是一次和用户重新建立深度关系的机会。赢了,意味着风神证明了自己能在新能源混战中用用户价值打破僵局,并反哺“跃迁行动”的品牌排序;输了,则可能让风神在多品牌格局下被边缘化,失去话语权。
历史不会无限宽容。一次冲不上去,就可能永远失去进入主流的通道。在淘汰赛加速、窗口期收窄的时代,风神需要的不仅是跑起来,而是与用户并肩奔跑,用他们的信任和选择为自己换来新生。换个活法,才能真正再来一次。L8,就是这条新路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