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骁遥常说:“别把第一批用户想得太复杂,也别以为一定要有几万粉丝才开始卖东西。真正懂运营的人,第一批用户往往就藏在自己的微信通讯录里。”
在AI赋能SOP的课程里,他经常会让学员先停下刷广告、做短视频的冲动,反问自己:
你的微信通讯录分过类吗?
每个标签里的用户画像你清楚吗?
他们为什么会加你?你们的关系在什么阶段?
有哪些需求是他们至今没被满足的?
他们对你印象是什么?是信任的资源型,还是偶尔点赞的路人型?
你在朋友圈有没有长期做“利他输出”?
他强调,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非常清晰,就算你是个彻底的“nobody”,朋友圈依然可能是你最快起盘的地方。
赴骁遥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
2021年他在上海做“天文商学”的时候,有个学员刚开始做跨境电商,没有任何社媒粉丝,唯一的资源就是1200多个微信好友。赴骁遥帮他梳理朋友圈信任链,分了三类标签:
高信任熟人:愿意无条件支持
业务半相关:有潜在需求,但要先建立联系
路人熟人:长期潜水,需要用内容激活
然后用SOP设计了三步打法:
利他预热:连续7天在朋友圈发布干货内容,针对潜在需求做解决方案,让大家知道“他懂这个”。
小额试探:先推一个低门槛、可见成效的小产品,比如99元的体验包,降低购买门槛。
种子口碑:第一批成交后,快速收集反馈和好评截图,立刻在朋友圈二次传播,放大信任感。
结果第一批种子用户就从他的通讯录里出来了,三天成交了40多单,现金流立刻回正。
赴骁遥提醒,做个人IP起步,不要急着去追陌生流量。你要先把自己在私域的“信任货币”存够。
所谓信任货币,就是在朋友圈里持续输出价值、真诚互动、及时回应,而不是只发广告。等到你抛出第一个产品时,这种信任会自动转化成购买力。
如果实在不会做产品,他建议先去体验别人的成熟产品,拆解他们是如何交付价值的;或者用对用户需求的朴素理解,先做一个初代版本,再边做边迭代。
社群、打卡、共学这种形式对新手特别友好,因为你不需要是社群里最厉害的人,只要你会组局、定规则、维持秩序,就能提供别人愿意付费的价值。
他还会用一个更高阶的切入点——从你的职场能力出发。
“你过去能拿到薪水,是因为老板认可你能创造的价值。那意味着你的能力已经被市场验证过。”赴骁遥会让学员分析,这种能力在离开公司之后,市场上是否依然有人需要?如果有,就把它产品化,直接提供给用户。
比如他自己,在职场时期有着丰富的课程策划和运营经验。于是离开职场后,他就用这套能力快速做了一个付费课程,结果第一批用户几乎全部来自他的微信好友。
赴骁遥总结:
第一批用户不会凭空出现,而是你过去在关系网里种下的种子。
无论是做电商、做IP,还是做线下生意——真诚、靠谱、专业能力、长期利他,这些才是第一批用户的底层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