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桃子
在旧金山,一波00后群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AI赛道。他们从MIT、斯坦福果断辍学,扔掉名校光环,带着激情创办AI公司并拿下巨额融资。这帮Z世代CEO们用实力喊话,年龄不是桎梏。
一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在硅谷掀起了一波AI创业风暴。
他们抛下名校光环,甚至直接辍学,带着梦想和激情杀入了如今的爆火AI赛道。
![]()
NYT一篇深度长文中以独特视角,将那些与AI一起成长的年轻CEO们推到聚光灯下。
其中,有的人从MIT、斯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选择了辍学,有的人直接放弃学位。
在他们看来,「AI从不等人,晚一步可能就错过了风口」。
![]()
00后辍学自创业,不想错过AI
2023年,乔治城大学二年级刚结束,Brendan Foody果断辍学,冲到旧金山搞起了AI创业。
同年,就读于MIT的Karun Kaushik,在宿舍开发出一款AI工具后,直接退学搬到了加州继续追梦。
另一位放弃大学的Jaspar Carmichael-Jack,高中毕业后环球旅行,2022年灵光一闪也决定投身于AI。
![]()
从左至右依次为:Mercor首席执行官Brendan Foody;Delve首席执行官Karun Kaushik;Artisan首席执行官Jaspar Carmichael-Jack
如今,22岁Foody、21岁Kaushik和23岁Carmichael-Jack,这三位「后浪们」都在旧金山经营着自己的AI创业公司,彼此办公室的距离步行半小时就能串门。
他们不仅拉来了数百万美金的融资,还招募了几十号员工,怀揣着一鸣惊人的梦想。
这三位00后CEO们,都创办了一家什么公司?
年入5000万,AI面试官入驻OpenAI
2023年,22岁Foody与两位高中好友Surya Midha、Adarsh Hiremath三人一同创办了Mercor。
这是一家提供简历自动筛选,以及AI面试服务的业务。其商业模式是,向雇佣其候选人的AI公司收取中介费用。
一般来说,求职者在20分钟完成一个AI面试后,平台会自主评估其技能并创建个人资料。
随后,Mercor会将他们与相关的全职、兼职或按小时计酬的职位进行匹配。
![]()
今年2月,他们成功拿到了1亿美元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1.32亿美元,投资方有General Catalyst和Benchmark。
如今,公司估值达到20亿美元,一个AI独角兽就这样诞生了。
目前,Mercor在旧金山和印度一共雇佣了150位员工,发展非常迅速。
![]()
其年化收入已达到5000万美元,且月增长率保持在40%。据一位人士透露,OpenAI就是Mercor最大的客户之一。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Mercor正计划搬进更大的办公室。
另一位联创Midha表示,自己身边同龄人中弥漫着一种「极度的紧迫感」和「生存焦虑感」,因此大家一致认为现在就是创办AI公司的最佳时机。
无独有偶,Mercor的成功催生了更多的年轻创业者。
22岁的Rithika Kacham主修计算机和产品设计,在2024年从斯坦福大学大四辍学后,便加入了Mercor担任Foody的行政助理。
仅仅几个月后,她于今年5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Verita AI,并聘请了专业人士,训练AI模型更准确识别图像。
Kacham回忆道,「这感觉就像一个AI的拐点。在斯坦福,几乎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在辍学创业」。
AI取代人类广告,一夜成名
或许你没听说过Artisan这家公司,但一定看过这则广告。
去年,旧金山随处可见的宣传牌上贴满了「停止雇佣人类,雇佣AI销售智能体Ava」的一则广告,在全网掀起了热议。
![]()
这家公司,便是由没上大学的23岁Carmichael-Jack创办。
一次成功的营销,让这家公司一夜成名。
Carmichael-Jack表示,大家对其感到震惊,是因为这句话深刻刺激了人们对AI取代人类的恐惧。
当ChatGPT问世时,我非常清楚这绝对是一场范式大转变,我知道自己必须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Artisan成功吸引到了风投大佬的关注。如今,其AI销售助手已帮公司筹集了超3500万美元资金。
![]()
一个课外项目,拿到千万融资
还有一个更为传奇的创业故事。
2023年,两位21岁MIT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Kaushik和Selin Kocalar,开发了一款AI工具——Delve。
最初,他们只是将其作为课外项目开发,根本没有创业的打算。
![]()
但是,一次旧金山之行,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计划,两人果断辍学,创办了Delve。
这是一家专为处理敏感数据的公司,提供自动化合规服务的初创。
如今,Delve目前拥有20位员工,融资金额达3530万美元。
![]()
最近,Kaushik和已首席运营官Kocalar在旧金山SoMa社区,为创业者们共同举办了一场活动。
Kocalar表示,我不考虑年龄。在今天这个时代,有AI的帮助,入行的门槛已经非常低了。
13岁小孩哥当CEO,年龄不设限
如果说00后创业还不够震撼,那10后呢?
近来,风险投资公司Founders为高中生和大学生们举办了一场暑期项目,培育他们的创业想法。
18岁Mizan Rupan-Tompkins,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在圣何塞州立大学即将升读二年级,主修计算机科学。
不过,他同样计划明年休学,开发一款AI驱动的设备,帮助无人值守的空中交通管制塔安全引导飞机着陆。
他个人创办的Stratus AI,刚刚获得了 Founders投资,金额大概在10万-25万美金之间。
Rupan-Tompkins激动表示,「技术发展太快了,我不能等到2028年毕业再创业。早点开始总比晚点好,以免错过这波浪潮」。
前段时间,一位13岁的「小孩哥」下场创业被全网疯转。
在同龄人还在想着怎么玩的年纪,来自多伦多的Michael Goldstein,已经成了AI智能体初创公司FloweAI的创始人。

他手底下,还招募了顶尖大学生团队,比如慕尼黑工业大学Vincent Adler等。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还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每月创造1万美元营收。
FloweAI成立的初衷,设计一款通用AI智能体,人们仅通过自然语言,即可完成各种任务。
今年6月,FloweAI正式上线,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
![]()
今年2月,BBC一篇报道中,解锁了另一位来自英国伦敦的创业神童。
年仅16岁Toby Brown放弃了GCSE考试,直奔硅谷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开发AI平台Beem。
![]()
如今,这家初创公司已经拿到了100万美元的投资。
在内部,Beem被称为「AI原生计算机」,能处理所有繁琐事务,比如查找文件、管理日历或邮件、还能联网操作等。
它基于「主动情境感知」构建,意味着AI能学习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偏好,并适时提醒完成特定事项。
Toby表示,Beem的创意灵感源自ChatGPT,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持续学习进行个性化的辅助。
![]()
值得一提的是,Toby从小就对物理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拆解手机、相机探索其内部结构。
他从7岁开始学习编程,并制作了一款乘法表数学游戏;10岁时,他组装了人生第一台电脑;13岁,他便加入了全球青少年客社区「Hack Club」,成为组织中最年轻的成员。
13岁、16岁、18岁这三位少年,他们都用实际行动都证明了一点:
在创造AI的下一个未来时,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
Z世代CEO杀疯了
AI创业成了00后青春片场
如果说过去十年,AI赛道是巨头的战争——OpenAI、谷歌、Meta等轮番登场。那现在,它正悄悄变成一场年轻人的豪赌。
IOI三金天才,正把代码变成公司
早在高中时期,Scott Wu连获三届IOI金牌,是那种一眼看懂算法题的超级学霸。
他本科就读于哈佛大学,毕业后短暂加入Quora,后在硅谷创办了Lunchclub,凭借强大的匹配算法风靡一时。
![]()
2023年,Scott Wu决定再次创业,他创立了Cognition AI,并且在一年后推出号称「全球首位AI工程师」的产品Devin。
![]()
他不是在「做工具」,而是在重新定义「谁才算程序员」。
24岁,做出AI爆火编程神器
Michael Truell是那种典型的「YC速成派」。
从布朗大学毕业后,他很快进入Y Combinator孵化营,和朋友们一起做出了AI编程工具Cursor。
这款产品看起来像是VS Code,却内置了能协同写代码的AI智能体,支持代码生成、错误定位、自动补全、重构建议,甚至能读懂工程上下文,直接修改多个文件。
![]()
在Copilot等大厂产品还在beta内测时,Cursor已经先一步铺向了真正的工程实践场景—Truell的策略很清晰:不是等技术成熟,而是用速度抢下用户心智。
靠着这款产品,Cursor在短时间内完成两轮融资,吸引了包括Index Ventures、YC、以及GitHub前CEO Nat Friedman等明星投资人。
![]()
对Michael Truell来说,写代码早就不是重点,把AI当成产品,才是游戏的开始。
21岁,哥大辍学全职造「作弊AI」
Roy Lee是这批创业少年里最「狠」的那种人——他连大学都没读完,就直接跳进了AI创业的深水区。
他创办的Cluely,是一家专注于AI软件工具的初创,其核心指向「AI驱动的工作自动化」。
![]()
有人说他是「迷你版的Alexandr Wang」,也有人把他看作Y Combinator内部最激进的builder型选手。
Roy不喜欢社交媒体,更不喜欢讲愿景。
他的pitch deck简洁到几乎只有代码截图和执行计划,却依然拿到了第一笔融资。
![]()
「年轻不是标签,而是成本优势」。——这句话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MIT辍学到执掌Meta超级智能,他只用了9年
Alexandr Wang出生于1997年,父母是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科学家。
他9岁拉小提琴,六年级开始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初中就进了编程圈,是标准的天才履历。
2016年,他19岁,在MIT学习期间创立了Scale AI,不久后被Y Combinator录取,并在当年夏天退学,全职创业。
![]()
Scale最初是为自动驾驶标注数据的工具,后来逐步转向企业级AI基础设施服务。
短短几年,客户覆盖了美国国防部、微软、OpenAI,估值一度突破70亿美元。
2025年,Meta以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近半股权,并邀请Alexandr Wang加入,担任「超级智能实验室」首席AI官。
他是Meta押注的核心棋子,也是最年轻的一位
![]()
这群Z世代的CEO,大多来自大学宿舍、Y Combinator孵化器,习惯凌晨三点开会,也习惯边打乒乓球边找投资人。
他们把工作当作生活方式,也在用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AI创业的年龄门槛。
「19岁已经不算早了」。Greylock的投资人Saam Motamedi说。他最近接待的创业者,正是四位正在搞「秘密项目」的少年。
![]()
19岁辍学、组队搞AI、搬进旧金山、对着投资人讲「改变世界」——听起来是不是很眼熟?
20年前,扎克伯格当年带着Facebook闯入硅谷;如今,新一代少年CEO正在为AI上演同样的剧情——
夜里打乒乓、白天跑融资,写代码、做产品、讲愿景。
他们在同一座城市碰撞、竞争,也彼此加速。这不再是某个天才的孤胆传奇,而是一整个「少年派」的集体上场。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5/08/04/technology/ai-boom-san-francisco.html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