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大厂眼镜一戴,谁也不AI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磊 字母榜 时间:2025-07-28 18:02:04

阿里哇哦AI智能眼镜在本届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度亮相,在1号馆的阿里展位上,一个硕大的模型十分显眼,屏幕上的绿色文字展示着这款AI眼镜的光波导AR技术。

而在前一天下午的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论坛上,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介绍了该产品的功能细节。这也意味着阿里将是继小米之后,又一位入场AI眼镜的赛道的头部企业玩家。

不过,据现场参展人士透露,WAIC现场的阿里AI眼镜并无法点亮,产品展示停留在“模型机”和外观层面。一些业内人士向“直面AI”表示,阿里AI眼镜其实还在比较早期的阶段,目前展示的产品还只是工程机,距离可市售仍有一段距离。

此前的相关报道显示,阿里AI眼镜分为两个版本——不带AR显示的AI智能眼镜,以及带显示的AI+AR智能眼镜,后者优先级更高。产品硬件层面,这款眼镜与此前发布的小米AI眼镜类似,采用高通骁龙AR1+恒玄BES2800的双芯架构,传闻其代工厂商为“果链”硬件巨头立讯精密,正式发售时间预计为今年的“双十一”。

但是,不管是在WAIC的阿里展位上,还是在宋刚的介绍环节,都没有提到无AR功能的版本。据业内人士介绍,光波导AR功能需要在设计上预留投影装置的位置,因此两个版本共用同一模具的概率较小。也就是说,阿里方面是否会同步推出非AR版本的产品仍是未知。

据了解,从2024年年底开始,阿里相关业务就开始了一系列整合。先是“通义”应用团队正式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再到拥有To C硬件品牌“天猫精灵”的智能互联事业群宣布与夸克团队相融合,此次发布的AI眼镜,是阿里自去年底整合AI To C业务之后推出的首款AI硬件产品。

过去一个月内,小米首款AI眼镜发售后引发巨大热度,让智能眼镜为更多消费者所熟知。传闻中3天销量达到5万副,甚至部分线上线下渠道出现卖断货的情况,堪称智能眼镜届的“小米YU7”。在此前的返场直播中雷军表示,“很快会补货,大家不要着急。”

而采用了光波导AR技术的阿里AI眼镜,相比小米AI眼镜多了AR显示功能。据了解,光波导因其轻薄和外界光线的高穿透特性,被认为是消费级AR眼镜的必选光学方案。经过行业的多年发展,光波导成本已逐步降低,但技术的成熟性还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相比小米,阿里似乎选择了一条更有“野心”的道路。

另一边,互联网内容巨头字节跳动自研AI眼镜的消息也不断传出,相关信息显示,字节自研AI眼镜也有望于年内发布。届时,伴随着阿里/小米/字节三家头部企业相继入场,智能眼镜市场是否会迎来一个“三国”时代?

01

阿里AI眼镜:功能很全面,设计有争议

“我们用它重新定义了AI眼镜的新标准,它是一个真正的随身超级助理,他是一个全天候、多场景可使用的智能终端。”昨天下午的论坛上,阿里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这样介绍道。

不过,本届WAIC上,阿里AI眼镜仅仅是“展示”,离正式发售还有一段时间。而据阿里方面人士介绍,阿里AI眼镜已完成研发工作,本次是首次以完整产品形态亮相。

观察阿里AI眼镜的外观可以发现,由于在两侧集成了光波导组件,这款智能眼镜正面看起来比同类产品要更宽一些,镜框到镜腿由一条曲线过渡,握持部分较为纤细,但其电池和主板模块均集成在镜脚处。目前展示的配色中,也仅有黑色一种。

“一副超级眼镜,首先还要戴着好看、戴着舒服。”在宋刚的介绍中,轻便的镜腿设计是阿里AI眼镜的外观亮点之一,阿里AI眼镜通过定制小型化的扬声器,使得镜腿更细,镜框更窄、更薄。不过,由于产品还在工程机阶段,无法进行实机体验该产品。

“其实他们(阿里)目前还是比较早期的阶段,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个时间节点要着急放出来。”在观看了论坛上宋刚的产品介绍后,某头部智能眼镜厂商产品经理吴晨这样感慨道。

虽然产品无法实机体验,但基于WAIC的热度,以及目前展位上的产品外观展示,这款AI眼镜在业内还是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度。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阿里AI眼镜可插拔电池的设计,为解决AI眼镜续航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但整体设计观感上却有点“不太平衡”。

“感觉他们(阿里)是什么都想要,既想要一个小巧的外观,又想要光波导的显示。”谈及看到阿里AI眼镜的第一感受,吴晨表示,阿里AI眼镜一方面兼顾了比较多的功能,同时又想实现相对轻便的结构,导致其设计思路有些“拧巴”。

吴晨进一步解释了他的观点,他表示,目前,包括小米在内的主流AI眼镜产品都将主板设置在镜腿前侧,也就是更靠近转轴的位置。而阿里AI眼镜选择将主板模组设置于其中一条镜腿的末端。主板模组后置的设计,理论上可以获得相对更细、更轻便的镜腿,但研发团队又在镜腿中段塞下了两个扬声器模组。“从侧面观察这个产品,会有一种‘一会细,一会粗’的违和感。”

此外,主板模组后置到镜腿末端的设计,在用户体验上可能要打一个问号。吴晨表示,镜脚的位置和用户皮肤直接接触,而采用高通AR1芯片的眼镜产品,在拍摄等高功耗场景下,往往会出现发热的情况。“一些场景下AR1芯片温度可以达到40度以上,不知道他们(阿里团队)后续会怎样优化这个散热问题。”

目前,智能眼镜市场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小米/Meta拍摄+AI的赛道,另外一边则是雷鸟、Rokid和Xreal此前发力的AR赛道。像阿里AI眼镜这样AI+AR的融合产品,此前只有雷鸟/Rokid等企业有推出相关产品。

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在小米AI眼镜发布时就曾表示:“产品不大一样,其实没太大竞争,要和小米学习。”而阿里本次推出的AI+光波导产品,也表明行业内技术融合的速度正在加快。

吴晨所在的企业,同样有采用光波导方案的AR智能眼镜产品,面对阿里的同类产品竞争,他表示,友商们都还比较“淡定”,因为当前的智能眼镜市场,离残酷竞争市场份额的局面还很远。“各家厂商从供货到库存,都还没到一个供过于求的情况。”

02

大厂各有优势,三国杀时代来了?

对于AI眼镜这样的新兴产品而言,硬件选型+软件适配在前期研发阶段尤为重要,也考验着厂商的供应链管理和协调能力,在这一点上,“大厂”们确实有一些先天的优势。

“小米的优势在于供应链成本,他能以很低的价格批量买到大量的原材料。”吴晨表示,硬件厂商小米在开发新产品上有着天然的原发优势,且小米的产品思路一直相对“保守”,会优先采用成熟稳定的硬件方案。而对于阿里而言,虽然天猫精灵旗下也有一些硬件产品的积累,但其主要优势来自于软件端的适配。

相比起同为互联网行业竞争对手的字节跳动,在软件生态上,阿里系产品与可穿戴硬件有着更好的适配性。

从去年发布的Rokid Glasses,到刚刚发布的小米AI眼镜,这些产品都曾先后接入了支付宝/高德地图等阿里系产品。相比起暂时只能在Ola耳机上落地“豆包”和“汽水音乐”的字节,阿里方面可落地的软件生态更多元,也似乎更“有用”。

在昨天阿里AI眼镜的展示环节,宋刚也针对软件生态进行了重点介绍。其中,飞猪、支付宝、高德地图、淘宝、饿了么作为自有软件生态组成了“AI硬件入口”的核心阵地。同时,在现场的播放demo中,阿里AI眼镜演示了“拍照识别商品”“看一眼比价”等全新使用场景。

不过,对于第三方眼镜厂商而言,阿里系硬件产品虽然庞大,但也并非垄断了市场,类似软件也能找到替代的合作伙伴。而在这一背景下,阿里一直有在积极“吆喝”自家软件生态。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第三方智能眼镜接入支付宝的动作,背后是阿里方面主动推进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AI能力建设上,业内一些头部智能眼镜厂商早已是阿里的合作伙伴。今年年初,雷鸟创新RayNeo与阿里云达成独家战略合作,通义系列大模型将为雷鸟创新的AI眼镜提供独家定制的技术支持。另一家智能眼镜头部厂商Rokid旗下的AR眼镜此前也接入了通义大模型。在AI+智能眼镜的生态上,阿里经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而提到另一家互联网巨头,已经秘密研发智能眼镜很久的字节跳动,吴晨表示,业内对于字节最大的担心主要围绕两个字:砸钱。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字节此前对于新业务会进行“All In”式不计成本的投入,当年字节收购PICO后,就曾给VR硬件行业带来“钞能力”的震撼。

VR市场的“震撼”回忆发生于4年前,2021年,PICO在国内掀起价格战,部分产品的售价一度低于2000元。有字节加持的PICO,疯狂降价的同时也到处投流,PICO免费体验、打卡免费送的广告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到处刷屏。结果是,那一年之后,许多国内VR厂商逐渐退出本土市场,开始转向海外高端化赛道。

毫无疑问,价格战是所有头部企业“杀手锏”,不过当下智能眼镜市场还在扩张期,产品技术迭代迅速,业内的竞争关系相对良性,这一背景下出现价格战的可能并不大。但随着阿里和小米分别带着各自生态优势入场,加上暗中发力的字节跳动,智能眼镜行业似乎将迎来几大巨头的“三国杀”时代。

03

产能有限,产品“鸡肋”,短期内还是“诸侯混战”

当前,国内智能眼镜市场始终保持着稳定的高增速。IDC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其中音频和音频拍摄眼镜出货量预计216.5万台,同比增长178.4%;AR/VR设备出货量预计74.2万台,同比增长38.1%。

快速增长的市场背景下,也对各家厂商的产能提出了挑战。自发布以来,传闻中首批备货30万台的小米AI眼镜,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卖断货的情况。另一方面,阿里AI眼镜两个版本中仅亮相一个,尚不清楚是否会铺开两条生产线。而据相关行业人士透露,阿里AI眼镜首批备货目标为10万台。

在更早前,一些厂商在新品发布后缺少现货的情况并不罕见,受产能限制,一些智能眼镜产品甚至卖成了“期货“。

“手搓一个工程机是比较快的,但更大的问题在于优化和量产。”在吴晨看来,量产和供应链管理环节是困扰当前智能眼镜厂商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初开始业内就在讨论‘百镜大战’,半年时间过去,真正能突破的厂商并不多。”吴晨表示,智能眼镜的研发难度并不低,其研发+生产的周期也一直被低估。和手机行业相比,手机行业已经高度成熟,设计也已普遍模块化。而智能眼镜领域高度依赖定制化,各家厂商的设计思路也有很大差异。

“这个行业推一个产品的周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短,目前供应链也相对不成熟。”谈及接下来的行业形势,吴晨表示,在硬件研发能力上,大厂们并不一定有绝对优势,打磨产品的周期也相对较长。“一些互联网企业并没有‘硬件基因’,下场做硬件其实要交更多的学费。”

在吴晨看来,目前真正有“硬件基因”,且身处智能眼镜领域的大厂,只有小米一家。他表示,如果小米长期投入做智能眼镜的话,未来也许会成为业内很重要的厂商。“但就目前这个阶段而言,小米也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吴晨的观点也是一些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即未来1-2年的智能眼镜市场,相比起巨头争霸“三国”时代,可能仍然是诸侯混战的“战国”时代。而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主要源于当前产品普遍的不成熟。

“虽然名字叫做AI眼镜,但实际的功能还是以拍摄为主。”在交流中,一些业内人士表示,AI虽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点,但目前大模型在眼镜上能支持的场景有限。“主要还是满足用户的一些听歌、拍照的需求,这两个功能可能比较占了用户使用眼镜设备的频率的70%以上。”

这一结论在相关研报中也可窥探一二,Wellsenn XR此前发布了一份针对某AI眼镜进行的用户调研,该报告走访了200位某品牌AI眼镜用户,可以初步窥探国内用户视角下对AI眼镜的看法。

根据这份报告,只有22%的用户是被AI功能吸引而产生的购买想法,拍照和立体声功能反而是主要的动机来源。报告中还专门询问了用户对于AI功能的满意度,仅有8%的用户表示“很满意”,55%的用户选择了“不太满意”。

“想象一下在办公室或者在地铁上,旁边坐着很多人,然后我戴着眼镜,突然开始自言自语。”作为硬件产品经理的吴晨,点出了在眼镜上使用AI能力的痛点。同时,当前的AI语音识别和交互能力尚未达到“无感”级别,且对用户所处的网络环境有较高要求,这些都对AI能力在眼镜上泛用性上提出了挑战。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处于“启蒙”阶段的智能眼镜市场还远没有到收割用户的阶段,这也解释了为何没有大厂掀起“价格战”,而未来市场仍将是“群雄争霸”的局面。对此Xreal CEO徐驰此前曾这样评价:“AI眼镜体验还没过线,没到下半场抢市场的时候,慢慢来。”

04

未来:打通硬件生态,挖掘线下潜力

除了软件端的适配问题外,作为一类可穿戴硬件终端,智能眼镜仍然有着产品形态上的局限性。

“智能眼镜目前没有办法作为一个一体机单独使用,所以长期来看,只做眼镜的厂商会面临一个相对不利的局面。”吴晨表示,除了小米这样的传统硬件厂商之外,业内大部分企业都缺少硬件生态的交互能力。而在上月发布会的演示中,小米AI眼镜完成了诸如控制智能家电这样的跨端交互。“如果你是小米生态的用户,用起来就会很爽。”

事实上,小米AI眼镜拥有的这些能力并不新鲜,智能家电控制、拍图问答、计算食物卡路里、实时翻译以及通过语音操控小米手机拨打电话、设置提醒等功能,绝大部分都是手机端超级小爱已经具备能力的移植。作为手机端原生AI助手,超级小爱相比豆包等“同行”可以实现更多跨端交互。

不过,其他厂商们并非没有机会打破这一局面。此前,苹果方面曾传出,将会和阿里合作让iPhone的AI功能在国内落地。而国内手机厂商也不乏联合外部AI服务商,搭建第一方AI助手的案例,像vivo系统级AI助手“蓝心小V”,就通过火山引擎接入了豆包大模型。

另一方面,其他友商们也在积极准备“解法”。据吴晨介绍,他所在的团队已经在和一些手机厂商展开合作,探索接入一些品牌的硬件生态。另一种方案就是打造智能眼镜一体机,直接为眼镜插入eSIM卡,使得智能眼镜可以单独联网。“我们甚至考虑自己做一个终端,除了联网还能作为眼镜的充电宝。”

“眼镜是个戴在脸上的东西,不像手机,不管好不好看,反正平时就放在兜里。”身为产品经理的吴晨,道出了眼镜作为可穿戴产品的另一个特殊性。他表示,智能眼镜除了是电子消费品外,还需要考虑用户因近视等原因的配镜需求,同时还要兼顾时尚单品的作用。“事实上,买回来一个眼镜,用户先看的是和自己脸型、肤色适不适配。”

因此,和其他智能产品更多靠线上渠道走量的现状不同,智能眼镜对线下渠道有一定依赖性,一些智能眼镜厂商也相继加速线下门店的建设。Rokid此前就曾宣称,今年年底覆盖超过1000多家线下眼镜门店,明年的出货目标是100万台。而对于阿里/字节这样互联网企业而言,在线下渠道并没有先天优势,同样需要依赖与眼镜品牌合作进驻线下市场。

“小米是个例外,小米之家的数量可能比一些眼镜店还要多。”说到线下渠道,吴晨又一次提到了小米。然而,除了硬件厂商带来的渠道优势,小米背后还有其强大品牌力所带来的“启蒙效应”。

“本来看发布会是在蹲YU7,结果被AI眼镜种草了。” “直面AI”在走访了一些智能眼镜用户后发现,小米AI眼镜在宣发阶段的热度远超其他企业,约6成小米AI眼镜用户是因为品牌原因,才第一次关注/购买智能眼镜。

在这一点上,后入场的阿里和字节并不具备同样的优势。不过,目前智能眼镜行业内并没有明确的“后发竞争者”,在技术和供应链层面,行业内的所有玩家,都在于一个开放和积极拥抱变化的状态。

“智能眼镜领域现在没有能称之为‘护城河’的东西,目前的产品也在一个相对早期的阶段。”吴晨表示,智能眼镜今年以来吸引了如此多热度,除了大厂入场外,近年来传统智能设备缺少新业态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连手机折叠屏也讲不出新故事,大家都想有一个新话题,然后目光就投到 AI眼镜这边。”吴晨这样总结道。

(文中吴晨为化名)

标签: 阿里 ai 眼镜 智能眼镜 小米 产品 硬件 厂商 ar 字节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