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给未来AI的时间胶囊|陶虎:AI让大脑被“看见”,让思想被“解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7-25 10:29:07



不知不觉,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经来到了第8年。

这8年,我们和读者一起,见证了AI的飞速发展。我们曾感慨“小灵通”漫游的世界来了,可放到今天,这些“科幻”,已经是AI世界里,最基本的操作了。

我们曾遨游元宇宙,也曾疑惑大模型究竟是什么……不管怎样,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因为AI改变着。

再过两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来到“十周年”的关键节点。2027年,被AI“接管”的世界会是什么模样?AI自身又将走向何方?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之际,新民晚报邀请了9家AI领域头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首席科学家、核心研发者,畅谈他们眼中未来两年AI的发展。两年后,我们也会“重启”这份“时间胶囊”,看看大家的预测是大胆的,准确的;还是像曾经我们对AI的想象那样,略显保守。

站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节点上,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确信:当人工智能以指数级速度进化时,脑机接口(BCI)——这座连接人类意识与智能世界的精密桥梁,正被推向时代的聚光灯下。

它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一种新逻辑。它不是对身体的替代,而是对思想的延展。


我之所以在去年底选择辞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和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职务,全职投身脑虎科技,正源于此。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职业选择,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的认知跃迁。我所放弃的,是一个稳定且令人羡慕的职位;而我所拥抱的,是一个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未来原型。这是一次全身心的“All In”,是看清脑机接口这项事业的未来后,一次理性且决绝的选择。

我们始终对标国际顶尖的Neuralink公司,但这绝非简单的模仿或追随。脑机接口是一条极其陡峭的路径,从底层的电极、芯片,到上层的算法、操作系统,每一环都是硬仗。我们的策略,不是在对方的优势领域进行消耗战,而是在正面交锋中,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未来科技曲线。我们要构建的,是适配东方生理结构、服务本土临床场景、具备全链条自主可控技术底座的中国脑机接口系统。

2024年12月,我们在这条路上取得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脑虎科技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例脑电实时汉语解码,受试者的汉语音节解码准确率达到了71.5%,语句输出速率接近正常人语速的一半。那一刻,我们实时、准确地破译出了对方大脑里想表达的语言。基于这项能力,我们成功绕过发音或运动神经通路,让大脑直接去驱动数字分身、对话AI大模型,甚至操控灵巧机械手。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已将脑控系统成功接入《王者荣耀》《黑神话:悟空》等高交互场景,使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医疗康复、智能人机交互等实际应用场景,验证了其通向大众市场的可落地应用链条的可能性。

这不再是“脑控设备”的幻想,而是“意识直连世界”的现实雏形。

而真正让这一切从科幻走进现实的,是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AI,特别是大模型与深度学习,让神经元活动中曾经难以捉摸的“噪声”变得可以被理解,让混沌的脑电信号得以被“翻译”。可以说,是AI让大脑被“看见”,让思想被“解码”。

更重要的是,BCI也正在反向推动AI的进化。它让人工智能第一次有机会跳出语言和屏幕的限制,直接与人类的意识本身进行交互。这场人机交互的范式转移,正从“你说了什么”,跃迁至“你在想什么”。这正是BCI与AI共生演进的迷人之处:它们互为引擎,共同构成了通往未来智能文明的神经中枢。无论是具身智能,还是“数字永生”,都将建立在这两者深度耦合的基础之上。

这,也正是我选择“All In”的根本原因。我并非从科研走向创业,而是从已知走向更大的未知与可能;从实验室里确定的光,走向人类智能边界更广阔的尽头。

两年后,当这封“时间胶囊”被再次打开,我热切地期待,那时的脑机接口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术语,而是能走进更多应用场景的公众理解。

因为人类的思想,不应只成为内心的回响,而应成为重构世界的输入信号。

作者: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陶虎

原标题:《给未来AI的时间胶囊|陶虎:AI让大脑被“看见”,让思想被“解码”》

栏目编辑:郜阳 文字编辑:郜阳 题图东方IC 新民晚报 制图

作者:陶虎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