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背刺”宁德时代,被控挖人又侵权,海辰储能变局VS危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财经故事荟 时间:2025-07-22 22:05:42

宁王“动真格”了!

近日,全球储能一哥宁德时代一纸诉状,将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关联方共8名被告告上法庭,指控其不正当竞争。

储能界的“师徒反目”大戏开场了。

创办六年登顶全球前三,在海辰储能的成功中,宁王的角色堪比“黄埔军校”。

海辰储能四位执行董事,三位来自宁德时代,包括创始人吴祖钰。

更戏剧性的是,2018年,吴祖钰还曾获得宁德时代授予的大额期权激励。

结果,刚笑纳完激励没多久,2019年,吴祖钰配偶就火速创办海辰储能,随后被控批量挖角老东家,甚至涉嫌抄袭关键技术。

昔日“宁王”前骨干,如今却刀刀扎向老东家,这场“商业背刺”究竟谁对谁错?8月12日的开庭,或许会给出答案。

而对于正处于IPO关键期的海辰储能来说,一旦败诉,不只要付出上亿元的赔偿款,其引以为傲的技术壁垒、一路狂飙的商业模式,将会因此动荡,行至中途的IPO也可能被波及。

类似的扑街案例并不鲜见。2017年,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起诉前工程师Anthony Levandowski涉嫌窃取自动驾驶技术,后者离职后创办了自动驾驶公司Otto(后被Uber收购)。

最终,Uber赔偿2.45亿美元以求和解,Levandowski也被判刑18个月。

海辰储能会步Levandowski后尘吗?

宁王前“骨干”,背刺老东家

创业六年,海辰储能一直在飙高速。招股书显示,从2022年至2024年,其储能电池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67%,出货量名列全球第三。

海辰储能这么飙,不奇怪。毕竟,85后吴祖钰,在宁德时代学到了一身真本领。也正因如此,海辰储能被不少媒体称为“宁德系”。

2011年,吴祖钰刚从福州大学硕士毕业,就入职了宁德时代,一干就是七八年,从底层牛马,一路成长为技术骨干。

期间,宁王对于吴祖钰不但极度信任,而且待其不薄——2018年,宁德时代上市时对195名中层骨干股权激励,就有吴祖钰。当时,宁德时代共有在职员工24875名,可谓是百里挑一。

结果这哥们奖励刚到手,转身就另立山头——2019年12月,吴祖钰刚刚从宁德时代离职10个月,还在竞业期,就创立了海辰储能。但估计是为了避嫌,公司起初的法定代表人是吴妻林秀华。直到2021年,吴祖钰直接不装了,走到台前,成为海辰储能的法人代表。

吴祖钰可能也自知不地道,早在2023年9月,就通过其妻林秀华,向宁德时代支付了100万的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违约金。

这小算盘有点精——100万违约金,换一个数百亿估值的公司,相当划算。

彼时,宁德时代虽然赢了仲裁,但却自觉吃了大亏,宁王的律师也当庭喊冤,“对宁德时代造成的损失早已不可估量,不是区区100万足以弥补的。”

吴祖钰的骚操作还不止于此,还有批量挖墙脚。比如宁德时代前资深工程师张敏,表面上跳槽到了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但却被宁德时代录像抓包——张敏带着工牌,多次走进海辰储能。

相比2023年的仲裁、诉讼,还主要限于“违反竞业协议”。宁王今年的起诉,直接动真格了,焦点是“不正当竞争”。

储能电池属于妥妥的高科技品类,要经历漫长的技术研发周期。但刚刚创业六年的海辰储能,却步步紧咬着宁德时代。

今年上半年,海辰储能发布了587Ah电芯,而宁德时代则直接量产587Ah电芯。双方产品的能量密度偏差只有区区4.4%,且多个技术参数高度雷同,远低于行业10%的技术代差标准。

为啥这么巧?看完宁王在起诉书中披露的信息,就说得通了。

吴祖钰在宁王先后担任资深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涉及到了 CCF导入量产、HCM产品平台开发、G38工业化等8项高级秘密项目开发,还参与申请了60份发明专利,对宁王的商业秘密和技术机密,妥妥的手拿把掐。

更巧合的是,吴祖钰离开宁德时代,竞业限制期满之后,从2021年6月开始,半年内申请了96项专利。

要是海辰储能和吴祖钰全凭自己本事,随着大额融资陆续到位,专利申请数大概率会一路走高。但蹊跷的是,到了2022年和2023年,专利申请数就大幅滑落到了7项、13项。

这瓜田李下的嫌疑,着实难以洗清。

自认被偷家的宁王,自然忍不了,这才有了开头起诉的一幕。

重创海辰储能:天价赔偿费,IPO生变?

宁王不打算“惯着”海辰储能了,在起诉中,提出了多个诉求。

一,判令被告一、被告二立即停止针对原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立即停止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商业道德擅自在储能电池领域与原告进行同业竞争的行为。

不知道海辰储能是不是也心里有数儿,在招股书中,就提示过相关风险,“倘未能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则可能会对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二,宁王要求多个被告立即停止针对原告的恶意挖角行为。

如此一来,海辰储能技术研发涉嫌的“抄近道”模式,恐怕以后就行不通了。

三,判令被告合计赔偿1.5亿损失。

1.5亿赔偿金看似不多,但要知道,海辰储能2024年才首度盈利。

招股书披露,从2022到2024年,虽然海辰储能的营收一路高涨,从36.15亿元飙升至129.2亿元,但2022、2023年分别亏损高达17.76亿元、19.75亿元。

直到2024年,海辰储能才拿到了2.88亿元的净利润。不过,如果去掉政府补贴的4.14亿元,海辰储能2024年甚至是亏损的。

四,判令被告在门户网站、权威媒体等,公开道歉一个月。

这一诉求,直接打脸海辰储能的品牌,可能波及到核心客户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上面四个诉求,几乎个个狠招,负面影响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

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导致海辰储能正在进行的IPO生变。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海辰储能以250亿元的估值排名第270位。

但高估值是建立在海辰储能的技术背景之上。在招股书中,海辰储能自我定位于“一家全球领先、以创新驱动的新能源科技公司。”

储能电池原本就是技术密集行业。如果8月开庭的诉讼,做实了海辰储能存在技术抄袭和不正当竞争,其估值基石可能会轰然塌陷,IPO之路也会受挫。

对于IPO,海辰储能筹谋已久。早在2023年7月,海辰储能就曾向厦门证监局提交A股上市辅导备案。但或许是因为A股IPO收紧,未能如愿的海辰储能,今年3月底,转而选择香港上市,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虽然营收一路狂飙,但眼下,海辰储能内外都面临挑战。

一来国内产能过剩,导致海辰储能营收增速放缓,且毛利率承压。

在海辰储能的收入结构中,储能电池贡献60%以上营收。但这一主营业务,已经陷入停滞,2024年,其储能电池收入为79.60亿元,而2023年该业务收入为79.57亿元,收入增长近乎为0。

原因在于,其储能电池业务一边加量、一边降价。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0.8元/Wh降至2024年的0.3元/Wh。

海辰储能国内收入也因此下滑。2024年,其国内收入为92.2亿元,较2023年下滑8.8%;毛利率为8.1%,较2023年减少3.8个百分点。

二来,海辰储能高速增长的出海业务,也面临变数。

国内承压之下,海辰储能出海求增量——2024年,海外市场的营收贡献率,已经提升至28.6%。其中,美国客户2024年为海辰储能贡献了22.4亿元的销售额,占其当年总收入的17.3%。

但今年6月,其最为重要的美国客户之一的Powin,却突然宣布破产。再加上特朗普上台后,又大幅削减清洁能源补贴,也打乱了海辰储能的出海节奏。

国内海外均承压,海辰储能最好的选择,就是在高增长停摆之前,加紧完成IPO。

全球共识:保护创新,严打技术侵权

其实,相比于国外大厂们的追击力度,宁王对于海辰储能的这场维权之旅,算得上心慈手软。

不妨先来看看国外巨头们的做派。

2017年,谷歌旗下Waymo起诉前工程师Anthony Levandowski,最终,后者关联公司Uber赔偿2.45亿美元,Levandowski也被送进监狱。

2018年,特斯拉指控前电池工程师MartinTripp窃取机密数据并散布虚假信息,索赔1.67亿美元。

2018年,苹果指控前华人员工张晓浪窃取自动驾驶项目机密,并试图跳槽小鹏汽车,最终,张晓浪认罪并被判监禁。

前述欧美巨头,不仅索赔金额远高于宁德时代的诉求,窃取技术机密者甚至还要锒铛入狱。

国内大厂也不例外。2017年3月,百度高管王劲离职,同年4月,王劲联合他人在美国创立了自动驾驶公司景驰科技(后更名为文远知行)。

2017年12月,百度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将王劲以及文远知行公司,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索赔5000万元,来年2月,文远知行董事会将王劲解雇。

严打技术窃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创新——不仅关涉企业利益,也涉及产业升级,乃至国家竞争力。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持续进步,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满意度,已经从2020年的80.05分提升至2024年的82.36分,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44.9%提升至53.3%。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知识产权保护,是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持续强化专利保护对于激励原始创新、开拓性创新、引领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重要作用,对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活力都有重要作用。

回到宁王与海辰的这场维权大战。为什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可以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正是得益于类似宁德时代等一批产业链龙头的强力支撑。

在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中,宁德时代以33.9GWh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占比37.9%。‌在中国市场,宁德时代不但装机量稳居第一,在高端车型中,占比更是高达六成。

可以说,没有宁德时代,可能就没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登顶。

这样的成绩单,依赖于高压强的持续研发投入,宁德时代近十年的研发投入超过700亿元。如果技术窃密不受到应有惩戒,必然打击企业的创新热情。

因此,应该鼓励更多的宁王们,主动打击侵权,维护合法权益。

当然,知识产权不等于技术霸权,一切还等法院判决——若海辰储能确属侵权,理应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若海辰储能不侵权,我们也愿意为这个挑战者的逆袭击掌。

标签: 储能 海辰 宁德 时代 宁王 技术 吴祖钰 公司 电池 知识产权 全球 中国 工程师 厦门 汽车 机密 新能源 国家 客户 科技 被告 营收 企业 危局 补贴 王劲 产品 变局 上市 社会 老东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