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经济学人》感慨:苹果折进去10年,中企打了胜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观察者网 时间:2025-07-22 16:23:28

2024年2月底,美国苹果公司突然宣布,彻底放弃历时十年的自动驾驶汽车“泰坦计划”,部分项目员工转入生成式人工智能(AI)项目。彼时还在研究造车的中国科技公司小米,其创始人雷军在微博惊呼:“看到这个新闻,非常震惊!”

就在一个月后,小米的首款智能电动汽车SU7正式推出。几乎是一年多以后,小米又成功推出了第二款新车YU7,这款5座SUV甚至创下了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份的惊人记录。

在英国《经济学人》看来,同样是手机制造商“跨行”造车,小米在苹果的“折戟之地”取得了胜利。并且在攻克汽车制造领域后,这家中国企业正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

报道细数道,未来几年,小米计划将海外门店从去年的几百家扩张至1万家,用于展示旗下的时尚新车和消费电子产品。与此同时,它还计划继续拓展新业务领域,比如人形机器人CyberOne、自研芯片“玄戒O1”等,布局之广“令人眼花缭乱(vertiginous)。”


6月27日,上海,小米YU7上市,在小米徐汇百联旗舰店,不少消费者前来看车。视觉中国

《经济学人》这篇发布于当地时间21日的文章回顾称,过去几年,小米的崛起势头迅猛,令人惊讶:

首先,在全球智能手机方面,(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的销量仅次于苹果和三星;其次,其旗下智能互联设备品类丰富,从空调、扫地机器人到电动滑板车、电视,应有尽有。

在经历了2022年的低迷后,这家公司强势回升,去年营收增长35%,市值一度飙升至1.54万亿港元。

文章随即特别强调,尤其随着第二款电动车YU7的成功上市,小米实现了苹果未能实现的“壮举”:苹果耗费十余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研发电动车,最终却放弃了这一计划;而小米自2021年官宣造车后,在过去15个月里,已有超30万辆电动车在中国投放上路,未交付的订单积压量甚至需要一年多才能消化。

《经济学人》评价道,尽管与比亚迪这样的行业“领头羊”相比,月销约2万辆车的小米仍然只是汽车行业的“新手玩家”,但“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上,这无疑是一项亮眼的成就”。

文章分析小米的成功经验时指出,根据内部人士透露的消息,创始人雷军亲自执掌造车项目,并推动公司运营模式深度变革,这与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库克的做法截然不同。

而且,在进军电动车领域之前,小米与苹果一样依赖外包生产,没有自有工厂。但为了确保严格的监管,小米最终选择在北京自建电动车工厂。目前该工厂还在扩建中。

英媒注意到,这一模式已延伸至其他业务:去年,小米开始在北京另一工厂自主生产智能手机;同时在武汉建设新工厂,计划先从空调起步,生产其他智能互联设备。

文章还提到,和当初时任苹果首席执行官的乔布斯,凭借个人魅力推动苹果初代iPhone热销一样,依赖于雷军粉丝效应的小米营销策略,也帮助该公司向电动汽车领域扩张。

这种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让小米汽车展现出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即便发生了严重的“智驾”事故,3个月后上市的新车,其市场热度依旧丝毫不减。

庞大的用户基础同样为新产品的推广铺路。去年底,小米宣称其全球设备的月活用户数达7亿,较上年增长约10%。其中,许多人会在小米的应用商店购买游戏,并观看小米的广告,这些业务贡献了小米总利润的一半。而且,相当一部分用户会直接在小米应用上购买产品。

“事实证明,小米很善于说服用户升级到更昂贵的手机,”文章继而写道,“而只要其中一小部分人选择购买小米汽车,这项业务就能取得巨大成功。十多年前,小米的许多中国用户在20岁出头时购买了第一批智能手机。如今,他们已经30多岁,恰好是小米电动车的目标客群。”

而“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更多指的是小米敏锐地赶上了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厚积薄发的“东风”。

《经济学人》分析称,如今中国拥有丰富成熟的汽车制造经验,让雷军得以从其他公司吸纳顶尖人才;国内零部件和机械设备供应链的完备,又大幅降低了其造车成本;加之中国工厂的审批与建设效率远高于其他多数国家,这都为小米造车的快速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种来自整体产业生态上的差距,或许正是中美两家科技巨头在“造车赛道”上走向不同结局的更深层原因。

文章提到,小米计划在2027年前开始向海外销售电动车。与此同时,各大中国电动车企也都在加速出海布局。

美媒《纽约时报》21日的报道也注意到,长城、比亚迪等中国车企正在收购福特、奔驰等欧美车企撤离巴西后留下的厂房,希望在这一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站稳脚跟,最终辐射整个拉美市场。中国车企凭借快充技术、价格优势及全球化布局,在全球汽车业转型中崛起,也给巴西等国带来机遇。

中国汽车制造商已在匈牙利、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泰国、土耳其建厂,或正处于建厂过程中。尽管面临高额关税,但中国电动车展厅已遍布米兰至孟买。如今,中国正进军拉美市场。

“中企的目标是重塑巴西的出行方式,最终改变整个拉丁美洲的出行格局,这与中国车企在亚洲多数地区的成功实践如出一辙,也是它们希望在欧洲达成的目标,”《纽约时报》写道。

“这一转变反映出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过去,美国和欧洲的燃油车定义了全球汽车潮流,但这个时代正迅速被中国取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