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大模型“下工厂” 智联网“上高速” 我国新型工业化向“新”而行“蹄疾步稳”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时间:2025-07-21 20:12:13

关注人工智能如何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质生产力引擎”,来看记者在上海的探访。

记者来到上海世博中心,现场正在进行一场以“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为主题的合作大会。本届大会共有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1200多名代表参加,覆盖通信、工业、医疗、消费等多个领域。许多企业代表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供应链决策,或者将生成式AI融入产品生产设计和客户服务等流程中。

在人工智能模型升级到千亿级参数的当下,“用不起”与“不会用”的问题仍在撕裂人工智能红利,而共建共创,融合发展,打破模型壁垒和拆解能力模块或许是打通“AI普惠”“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大模型“下工厂”智联网“上高速” 数实融合驱动新型工业化

人工智能模型在生产线上的应用情况如何,工业智联网基建的承载能力是否能应对?来看记者的探访。

记者身旁展示的是一条药品分拣的具身智能产线,亮点在于实现了工业机器人的“跨品牌组队”,五台不同厂商的机器人通过一个智能平台连接,像拼装积木般自由拆解任务流。当记者随机更换产品型号时,它能做到自适应识别,自主学习换产。

联通数科首席技术官李凯表示,普通产线如果更换包装,重新调整产线要两三天时间,但是如果是用机器人来做,只要训练半个小时就可以。这个平台最大作用就是不管什么样的机器,都能把它连起来管好,而且发挥出它的长处。

然而,产线柔性切换的具身智能变革,对工业智联网基建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5G-A网络与AI的融合就像是一场“智能连接能力”的跃迁,正在从底层重构智能制造的协作逻辑。它既像高速轨道,让千亿级参数的AI模型得以在生产线上飞驰;又如同精密齿轮,以99.999%的可靠性将瞬时决策转化为零损耗的执行。

专家介绍,构建了普惠速成的元景MaaS平台,提供零代码、低门槛的大模型开发应用工具集,打造了40多个行业大模型和100多个行业场景智能体应用,助力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