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快讯类新闻生产从1小时压缩到12分钟,突发新闻的AI响应速度甚至做到30秒内生成首条快讯。效率的飞跃让主流媒体在和谣言的竞赛中占据了主动权。”在今天举行的2025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上,南开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刘亚东展示了AI为传媒行业带来的变化。
然而,面对AI技术的高歌猛进,刘亚东也发出警示:“技术跑得再快,也不能脱离合规和伦理这条缰绳,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绝对底线。”
![]()
论坛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马丹 摄
AI面临“幻觉”与滥用的挑战
一边是AI协作智能配音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另一边深度伪造、信息谣言引发的信任危机扑面而来,AI技术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生成式AI的“双刃剑”效应也日益提升。
“AI幻觉,即人工智能在生成内容时出现的虚假或误导性信息。”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总工程师李宏达指出,AI幻觉源于数据质量、算法机制与概率模型的多重作用。“就像孩子在充斥脏话的环境中长大,模型若训练数据不干净,输出结果必然失真,也会误导人类的判断和认知。”
财跃星辰首席运营官张展揭示了金融领域面临着的“语料污染”问题。“网络上充斥着源自自媒体的‘小作文’,大模型通过搜索引擎捕捉到这些信息后,会不加判断地将其作为答案输出。这已形成一条从虚假信息炮制、社交媒体传播,到AI模型背书,最终触发量化策略、引发市场共振的完整产业链,严重扰乱了投资市场。”
AI技术滥用也已出现诸多现实案例。李宏达提到,本月初发生的“温峥嵘盗播事件”中,同一个AI生成的温峥嵘形象在十几个直播间同时出现,正是技术滥用的典型例证。
治理体系正在构建和完善
面对挑战,建立清晰的治理规则已成为行业共识。刘亚东强调:“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建立清晰的AI内容审核标准,确保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公信力,已经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因为一旦失去了信任,所有的效率和创新都有可能归零。”
治理体系正在加速构建。李宏达介绍:“中央网信办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标识管理办法,通过显性标识和隐形数字水印技术,实现了从生成、传播到溯源的全程监管闭环。”他还透露,政务领域已对AI应用提出硬性要求,“面向公众服务的大模型准确率必须达到95%以上”,监管层面对未落实标识要求的单位也已采取处罚措施。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数字官林圆圆提出了构建可信AI生态的权责框架,强调需从技术方、内容生产者、平台、用户四方面共同发力。“技术方有责任提供可靠工具并明确使用边界;内容生产者需要保证信源准确,并对使用AI生成的部分进行明确标注;平台方则要承担内容审核责任,防止问题信息被算法放大;而作为终端消费者,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提升信息鉴别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在AI“双刃剑”效应下,主流媒体正担起责任。上海正通过推动AI治理平台建设、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确保技术创新“安全可控、向上向善”。全国多家媒体推出AI辟谣智能体,用技术手段对抗虚假信息传播。
原标题:《都在说AI让内容“提速”,这场报业大会却在谈如何拴上“缰绳”》
栏目编辑:陆梓华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马丹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