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微表情测谎、极速赔付、AI打败AI,深聊“AI in All”下的保险革命与增长飞轮

IP属地 中国·北京 硅谷101 时间:2025-11-28 12:15:06

撰稿:陈茜

AI落地最适合的是什么行业?保险毫无疑问是其中之一。

在硅谷,当红AI企业Palantir早就开始布局保险行业,集成高敏感度保险数据,赋能保险运营的各个环节,今年股价突飞猛进最高市值达4200亿美元;今年5月,马斯克旗下的xAI更是携手Palantir和TWG Global合作,在金融服务和保险领域部署人工智能。可以看出AI业界和资本市场,都非常看好和押注AI大模型在保险业上的落地。


而从硅谷到中国,我们观察到,保险+AI的趋势也在快速发生保险企业如何用好AI、AI如何融入保险业务链条产生商业价值?我们采访了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柳崎峰,聊了聊AI如何重塑保险业的增长逻辑。

文章内容有删减,欢迎观看完整版视频)

01

微表情风控多模态如何降低欺诈风险

平安在一系列AI in All业务中,我觉得最有意思之一的技术就是“微表情风控”。

因为人的面部有很多的运动单元单位,比如说眉毛,眼神,面部肌肉的跳动,一共有39个运动单元来识别面部表情。平安就构建了“5微1言”多模态模型,挖掘个体潜在情绪、意图及疾病,微表情识别准确率96%


肖京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 平安在微表情这个领域的研究有十几年了。因为微表情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在短时间的波动,一般是1/ 15秒左右。人在想撒谎的时候心理有个小波动,脸部的四十几块肌肉就会有点小反应,这种反应不是人主观控制的,自己可能没意识到,但是会呈现出来。如果摄像头抓住了这些变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他是不是有什么倾向。可以帮助我们去做审批环节的线索,发现一些欺诈、黑产等等这些痕迹。这点已经在我们的信贷场景,尤其是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场景广泛使用,每年能帮我们减少20多亿的欺诈损失。另外它也可以用在心理学上的诊断,像抑郁症、多动症等等这些领域,有96%的准确率。


这是非常好的AI多模态应用场景,但平安的人员告诉我,一些风险案件还是会进入人工核实和复审阶段,不会单靠AI测谎,还是需要多方验证。微表情风控主要是作为辅助工具来提效,而不是作为审判

02

AI出单理赔

赔付效率全面跃升

另外很有趣的案例,就是车损理赔。我去年也经历了一场车祸,虽然判了对方全责,但整个理赔过程不要太麻烦,我的保险公司、对方的保险公司、各种问卷、邮件、电话等,整个过程太费劲了。而平安推出的这个,基于图像识别的车险AI出单就很有意思:只要几张照片,就可以全部搞定。


以图片定损为例,平安自研的定损大模型,一个模型支持10万多车型、1000万多部件、7000多损伤形态,准确率达到95%。依托于这一核心自研技术,车险全流程实现了端到端的智能化变革,承保环节AI自动进行损伤核验、对资料进行鉴伪,查勘环节利用定损大模型,机器人可以自动收单,实现案件查勘自动化。


肖京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 客户在出车祸的时候,如果只是车的外观件损伤,之前我们还要派查勘人员去现场拍照片、定损人员去定损,效率很低,成本也高。 有了这个系统,现在我们通过图片定损,客户只要用我们好车主APP,自己拍一些照片上传,就可以快速识别这个车的参保的车是哪个部位受损、损伤程度如何、应该如何修复、赔多少钱等等。会自动出一个赔付计划,客户如果接受了,赔付低于3000块的,在很多地区都可以自动付款,这样效率和体验就大幅提升了。有了这个系统,我们98.7%以上的案件都可以一天内赔付;70%多的案件可以一小时内赔付。除了平安以外,这个系统还输出给了其他50多家外部的保险公司,包括海外的一些公司。到现在为止,平安的图片识别自动定损系统,还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大规模上应用的这种系统。03

图像鉴伪

用AI打败AI

别看保险业是个巨大的市场,但欺诈造成的损失一直是这个产业难以降低的成本,包括申请材料、身份验证、理赔环节、信贷申请等等,都有大量的造假和欺诈信息。保险公司甚至发现:现在更多的欺诈是由AI来造假的,因此像平安这样的保险企业,用更高的AI鉴伪能力去检测欺诈材料,用“AI对抗AI”, 来控制风险


肖京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 以前防欺诈主要靠人的经验、规则,来做判断和识别,现在随着AI发展,AI造的假人类基本看不出,所以就需要AI技术来识别AI造假的东西。 比如现在的AI语音那真是非常逼真,口气、背景噪音什么全都能弄出来。但我们如果去分析它的频谱,发现它还是跟正常的录音不太一样的,噪音分布、频谱分布是会有区别的。所以我们通过技术识别,识别出来它是不是AI,在很多场景甚至接近99%的识别率,平均可以达到95%的准确率。 还有图片信息,比如证件造假,能达到90%以上的识别率。如果是合同资料那种少量修改的造假就难一点,可能是80%左右的准确率,如果整个图片全是AI生成,识别率相对来说比较高。 现在国家也很重视,所以要求凡是大模型生成的东西要做标记。


2025年10月15日,平安集团旗下PAObank(香港数字银行)与金融壹账通联合打造的“反欺诈策略平台(Anti-Fraud Strategy Platform)”入选由香港金管局推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沙盒(GenA.I.沙盒),聚焦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反诈骗及客户体验创新,特别针对“深度伪造诈骗”设立测试方向,重点探索如何“以AI对抗AI”。简而言之,用AI造假,没有那么容易。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相信大家能感受到,为什么说保险是一个非常适合AI落地的场景。对于客户来说,这是一个产品复杂、选项繁多、信息超级爆炸但你又不得不去面对的行业;对于企业来说,你有太多需要提效的人力资源和成本。

那平安是怎么布局整个AI策略的?

04

AI in All

平安的AI护城河

在国际上,虽然大保险公司有所动作,但目前还是采取的“合作模式”,这样很多AI as a service的2B公司获得巨额的订单。


Palantir在保险领域的应用愈发深入,其在官网就明确提出,“Insurance”业务版块涵盖承保、理赔、组合管理与风险筛查。比如日本大型保险公司 SOMPO Holdings(SOMPO)就在2023-2024年与Palantir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AIG在2025 年投资者日(Investor Day)中,CEO Peter Zaffino与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同台,明确将生成式AI(GenAI)视为其保险业务的核心变革力量,尤其聚焦承保与理赔流程。


但有个问题:这些保险大公司过于依赖外部的AI服务,数据安全如何保证?AI的护城河和竞争优势如何建立?为什么不in-house自己搭建AI团队呢?当我知道平安是花了超过十年时间布局全栈AI能力时,我也很好奇它是如何做到的。

陈茜 硅谷101联合创始人: 国际上一些大的保险集团,它们可能对于拥抱AI还是走得比较谨慎的,那平安现在提出要AI in all,是一个非常全栈的态度跟策略去拥抱AI,你们如何定义、理解AI提升企业级价值这件事情的?


肖京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 人工智能也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它60多年两起两落,为什么前面两次衰落?现在第三次兴起,我觉得就看AI能不能产生价值,能不能真正养活自己。 创造价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AI能力变成一个产品往外输出,我们叫“AI产业化”。还有一种像平安这样,是要“产业AI化”的。我们认为针对B端的,企业、政府、医院等等,AI产业化是更大的挑战,要把AI工具变成产品去服务其他的业务领域,很难做得特别标准化和规模化。所以我们不是all in AI,而是AI in all,重点是产业的AI化。首先AI在具体场景落地,精度、效果要出来,就得从底层开始打造体系化的基础能力。这是为什么很多公司从零开始的话,很难一下子建成这个体系,所以很希望能够找外部的、AI产业化的科技公司来帮它实现。 但我跟很多国内外的公司交流后发现,如果不自己建,完全去外面采购的话,想要变成平安这样是挺难的。因为这些AI产业化的公司,它对业务理解是很浅的,它没有自己做过,流程都画不出来,更不会知道瓶颈在哪、问题在哪,只能针对某些点状的场景去做,就很难实现像平安这种体系化的AI in all的能力。我们的客户已经有两个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很大变化就是它对AI更信任,现在很多人去看病前都会先问一下DeepSeek,我们的客户见理财经理之前,都经常先问一下DeepSeek。所以我觉得产业AI化是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你只有真正实现AI化,才有可能比客户知道的更多、更专业,人家才会更信任你、才会要你的服务。陈茜 硅谷101联合创始人: 这一轮的AI浪潮,平安在AI投入上、整体战略上有什么样的考量呢?在模型、算力、数据、安全这几大方向有哪些差异性的优势?


肖京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 平安的底层算力平台,包括CPU、GPU这些全部是集中的,由遍布全国的数据中心支持,这是我们的动力系统,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作为数据飞轮,去训练各种各样的模型,第二个是在决策、判断、服务客户的时候,作为要素特征。而数据是燃料,这些已经搭建起来了。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算法,是指挥大脑。智能体是一个整体的体系,把大脑、动力和燃料全都串起来,变成一个高速运转、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形成工厂,让所有员工都能在智能体上快速开发应用,快速地覆盖所有的AI应用适配场景。 现在随着DeepSeek R1、OpenAI o1这些强思考大模型出现,模型不仅可以记忆和泛化,还可以思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且可解释。这就让应用更加广泛,而且还出现了非常强大的智能体平台,所以平安也构建了自己的智能体平台,尤其智能化应用的覆盖场景。原来做智能化应用,一般是产品经理、业务人员定义问题,然后开发团队来做开发。现在有了智能体平台以后,产品经理自己就能完成开发,只有那些智能体不能完全解决的,才让开发团队来,可以减少大量开发人员的投入,而且开发团队通过AI编码工具也能提效。 我们做了一年多时间,现在已经有57000多个智能体了,全集团20多万员工都在用,这样就能覆盖了我们边边角角所有的这些智能化应用,最终真正地实现 AI in all。

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柳崎峰认为,对于金融和保险行业来说,准确度是非常重要的,而平安的三层大模型去保证准确性将是2B应用落地的一个样本做法。


柳崎峰 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现在面临巨大的挑战是准确度还是有待提高,所以大模型有它的限制。肖总说的三层结构来保证准确,这是非常好的,因为要解决具体的业务问题,绝非是一个GPT-5冲上去就完事了。举个例子,即使像Claude是用基于GPT的模型,但是它的prompting都已经几千、甚至上万个token,所以这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更不用说肖总介绍的,解决一个问题有可能用多个模型,大大小小、各个环节、各个情况要一起上,目的其实就是要提高准确度,同时在成本可控的范围之内。05

行业共识形成

AI正在重塑保险的底层逻辑

日前,高盛发布研报上调了平安的目标股价,维持“买入”评级,并且把平安纳入到高盛提出的新“中国股市AI投资框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平安是唯一一家被列入“非科技领域收入增强型(AI驱动营收增长)”这一主题类别中的金融保险公司。


可以说,AI正重塑保险业的增长逻辑,已成为了行业共识,而这个垂类正是“模型大厂“触碰不到的领域,因为有太多专业数据和行业know-how

具体从第三季度财报看,其产险业务实现近九成车险单平均一分钟出单,63%的人伤案件理赔实现自动化,最快51秒即可结案;寿险“111极速赔”项目中,闪赔占比达到58%;风控方面,AI反欺诈系统前三季度拦截减损91.5亿元;AI坐席已承担公司80%的客服量,AI辅助销售规模接近千亿元。这些数据,都在印证一个共识:AI在医养金融的实际落地,是AI商业化的重要样本。


柳崎峰也在和我们连线的时候认为,虽然面临着一些技术上的难点和挑战,但AI将进一步通过深度学习和Agent技术,对金融和医疗继续产生颠覆性影响

保险和医养金融这样的复杂、庞大、繁琐的产业,正在被AI的科技创新变革,随着AI大模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模型本身谁更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也许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了,大家在乎的,是AI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效率提升,而这正是像平安这样的产业端企业需要不断思索、创新的领域。

视频有视觉和音乐的加持,更能呈现出这些精彩的故事细节。 请跳转至硅谷101收看完整版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内:B站|腾讯|视频号|西瓜|头条|百家号|36kr|微博|虎嗅

海外:Youtube

联系我们:video@sv101.net

监制|泓君 陈茜

撰稿|陈茜

主持|陈茜

剪辑|橘子

动效|踹

运营|王梓沁 孙泽平 何源清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