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上观时评 | 让有生命力的规则为AI有序发展点亮“红绿灯”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28 10:14:55



近日,清华大学发布《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导原则》,“清华大学严禁AI内容用作学业成果”等词条迅速登上热搜。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首发AI“主笔”论文征集,要求却是“第一作者必须是AI”。

面对AI,人类的态度始终充满矛盾。如今发展水平“尚在襁褓中”的AI就以势如破竹之势“闯”入高校课堂和实验室,一方面大大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全新灵感;另一方面思维堕化、学术造假等一系列隐患也已凸显。与此同时,AI作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理应是高校研究的重点领域,也是当代学生应掌握的基础技能;AI发展也需要大量应用场景“进化”,离不开广泛的使用。

高校既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高校对待AI的态度,其实就是社会对AI态度的浓缩。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考察上海时曾寄语上海“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发展”和“治理”正是人类与AI共存的两大关键词。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方是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的必由之路。

应该看到,高校师生广泛使用AI已成常态。比起在图书馆翻阅厚重的书籍或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搜索资料,AI非常高效便捷,还能通过资料分析提供新思路。但这样的便捷也让一些人产生依赖,AI成了“知识外包”“思维代替”。央视新闻曾援引第三方机构数据,在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问卷调查中,近六成高校师生高频使用生成式AI;近三成大学生使用AI主要用于论文或作业;极端情况甚至有人直接用AI自动生成论文。

对使用AI进行全面规范,是对现实的积极回应。尽管不少高校对AI使用已出台一些规定,但大多局限于特定场景,对规范的边界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一些已经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需要划定边界,比如学生使用AI辅助学习,可参与的领域有哪些?研究人员利用AI处理数据、生成代码,责任怎么划分?学术训练的完整性和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又如何保障?这些问题事关教育的公平和成效,需要有明确规则。

而针对AI的规则,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事实上,人们对AI的忧思早在其诞生之前就已产生,上世纪就有大批探讨AI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文章和文艺作品。相比过去一些新技术从诞生到风险显现,往往有一段时间,人们可以利用这个“窗口期”来观察、思考和处理新技术带来的问题。但AI可谓诞生即应用,其自身发展更是和应用深度绑定,未来的突破很可能就在应用之中。因此对其治理不仅要针对当下的现象,还更应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拥抱变革中坚守底线。

就像路口的红绿灯不止是禁行,规则确立边界但绝非一禁了之。清华大学对于AI推出的《指导原则》,并非热搜上一句“严禁AI内容用作学业成果”可以概括,而是系统性地对校园中的AI应用提出全局性、分层级的引导与规范,明确了学校“积极而审慎”的基本立场,而热搜上那句话事实上还有前半段,即“鼓励学生在遵守课程规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学习”。而华师大的AI论文征集则是针对未来教育研究的一次社会实验,本质还是在寻找和确立人机协同中各类问题的边界和规范。

未来,使用AI或许会像在马路上行走一样普遍,那么规则同样也应像交通标志那样不仅有禁止前行的红灯,也会亮起为有价值的探索护航的绿灯,还能通过数据感应及时转换调整。面对能自己进化的技术,诚如一些学者所言,规则不能只是“束缚手脚”的文件,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能随着技术演进不断生长的引导体系。

原标题:《上观时评 | 让有生命力的规则为AI有序发展点亮“红绿灯”》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简工博

题图上观题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