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2025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论剑,他们如何看待智媒发展?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11-28 00:08:43

11月27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中共成都市委网信办指导,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主办的“2025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在成都举行。 如今,传媒领域正处在“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阶段。如何理解生成式AI技术重塑产业逻辑,推动传媒业态加速向“智能+”深度转型成为迫切的命题。在此背景下,2025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以“智媒赋能园区融合提升价值”为主题,活动旨在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成果展示、场景发布等环节,推动智慧媒体交往、智能技术交易与智力资源交流,进一步构建国内领先的智媒体跨界交流与产业对接平台。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张江产业工程院、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社、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新京报、传播大脑、蚂蚁集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蓉城,聚焦智媒体的未来,共同探讨智能技术如何重塑传媒生态与未来图景。


▲会议现场

聚焦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勇敢闯入“算法+数据+场景”的无人区

在媒体融合迈向纵深的关键阶段,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已成为关乎其生存与发展的时代命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演讲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行动路线图》主旨演讲中指出,主流媒体在智能时代面临“越融合越边缘”的困境,根源在于技术制度重构了传播权力。他提出“双轨嵌入”模型,强调以“结构节点”思维重构内部流程,实现全链路数据化与可编程化,并将主流媒体嵌入社会治理基础设施,生产“解决方案型产品”。

喻国明说,主流媒体的未来在于从“身份主流”转向“能力主流”。主流媒体必须跳出“内容+渠道”的传统思维茧房,勇敢地闯入“算法+数据+场景”的无人区。通过将媒体能力融入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在算法社会中扮演连接各方、平衡利益的枢纽角色,主流媒体才能重获话语权,完成这场关乎生存的“惊险一跃”。

面对技术重构传播权力的现实,坚守媒体本质同样至关重要。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速发展,给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传播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一个不可逆的进程。对主流媒体而言,如今的现实语境,只有巧妙借助新兴技术,才能更好地还原‘新闻现场’,更加精准地触达我们的受众群体。”同时,陈光还强调:“无论技术如何变迁,真实与客观始终是媒体不可动摇的生命线。”

作为长期研究科学技术史、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学者,陈光表示:“过去几百年里,每一次重要的技术革新,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在拥抱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新兴技术的加速迭代,给原有的公共空间治理模式、行业规范、相关伦理道德领域带来的冲击。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更加完善的‘顶层设计’,并建立起监督预警机制。”

在变革中坚守核心价值,在创新中把握发展方向,这正是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的破局之道。

聚焦创新技术

展望人机协同的媒体新形态

创新技术,是驱动媒体进化的核心引擎,也是本届论坛嘉宾热议的焦点。


▲蚂蚁集团灵光App用户负责人马静现场分享

作为业内首个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的AI助手,蚂蚁集团灵光App用户负责人马静分享了“灵光App”的实践成果,其“灵光闪应用、灵光对话、灵光开眼”三大功能重塑用户交互体验。 这是该款产品本月18日上线以来,首次对外分享展示。

这种面向用户的技术创新,与内容生产端的变革形成呼应。


▲澎湃新闻CTO、派生万物智能技术有限公司CEO兼CTO孙挥现场分享

澎湃新闻CTO、派生万物智能技术有限公司CEO兼CTO孙挥介绍了智媒产品“派生万物”AI短剧生产平台。“短剧在近两年迅速崛起,而多模态技术的突破让AIGC漫剧成为可能。通过原生多模态AI生成方式,用户只需输入如‘明修暗度’的成语故事,系统即可自动生成脚本、分镜并完成视频制作,甚至添加字幕与音效。即便是零基础的用户,也能在半小时内完成一部短片创作。”

孙挥说,AI短片具备超强一致性与多模态能力两大优势。随着技术突破,对文字的解读与连续性处理能力显著增强。“现在也有一些公司在做AIGC真人短剧,尽管当前AIGC真人短剧在质量与成本上还有一些差距,但相信未来一至两年将会有更多项目落地。”孙挥说,“目前短剧制作仍面临人才、技术壁垒,需与行业深度磨合,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从工具创新到生态重构,技术正在重塑媒体的本质。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主持圆桌对话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以前瞻性的目光描绘了2030年的媒体图景——在他看来,“聊天即媒体”“陪伴即媒体”将成为现实,而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将在于如何驾驭这种“人机共生”的新型影响力。“目前的互联网本质上还是‘人联网’,而未来将是‘人机协同、人智共存’。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人传人’,而是‘机器传人’‘人传机器’‘机器传机器’。无数的信息节点将由智能体自动分发与处理。”

在未来,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媒体进化的内在动力与未来生态的构建者。

聚焦园区经济和创新发展

构建媒体深度融合的产业新生态

园区不再是简单的空间载体,而是媒体、技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创新试验场,正以生态之力重塑传媒价值链。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鲁立文演讲

聚焦园区经济与媒体深度融合,本次会议安排了科技和文创园区创新发展专题研讨,推动政策落地、业态创新与园企务实合作。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鲁立文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园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成都已形成“3+22+N”产业园区体系及“789”良好格局,并提出“防止发展短视、解决专业性问题、构建新“筑巢引凤”模式、注重投资于人”等发展建议。

当园区从物理空间转向创新场域,企业需求正发生深刻变化。


▲苏州驰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郭浩然在圆桌对话中分享(图据)

苏州驰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郭浩然从企业视角指出:“过去创业选载体,主要考量价格、交通与人力资源。如今,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算力支持等则成为优先考虑的要素。”郭浩然举例说:“比如AI初创企业对算力的需求已超过管理与市场投入。没有算力支持,即使有算法与人才,企业也难以起步。再比如材料与机器人企业需实验环境支撑,这也促使科创园区的专业属性日益增强。”

郭浩然强调,场景与数据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的关键需求之一。“我们投资的企业常手持AI技术却苦无应用场景。园区不仅是办公空间,更是生活与实验场景的集合体,应帮助科创企业找到市场化前的试验场。此外,数据资产极为重要,例如机器人企业急需数据提升技术指标。这些都是园区经营者需重点关注的要素。”

这种“产业生态”思维,在文创园区实践中得到生动印证。


▲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罗邴文在圆桌对话中分享(图据)

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罗邴文分享了东郊记忆的更新故事。“我们基于工业遗存,以有机更新理念打造独特工业美学的建筑群落,实现业态与场景的深度融合,形成难得的‘场域精神’。”

罗邴文强调,东郊记忆的成功离不开“不可复制的成都力量”。“尽管多地想要复制东郊模式,但其独特基因无法移植。比如,园区内的服装店不仅是商业空间,更是国货潮牌生态的体现。经过四年深耕,我们在全国非标商业中潮牌占比位居前列,甚至接到欧美大量订单。这背后是成都深厚的嘻哈文化、街舞、咖啡指数等时尚消费力的转化。成都的音乐产业、选秀文化等资源在东郊记忆汇聚,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市魅力。”

成都论剑,观点激荡。当技术的洪流奔涌而至,当媒体的边界不断消融,2025智媒体50人会议以其前瞻视野与务实思考,探讨着未来。他们勾勒的,不仅是技术迭代的轨迹,更是人机协同、生态共建的媒体新图景。这场关于未来的思辨,正为中国智媒发展注入源源动能。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记者 周仕军

编辑 邓旆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