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2025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举行,《何以东郊》发布,“雨燕”等创新产品亮相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11-27 18:22:40

11月27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中共成都市委网信办指导,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主办的“2025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在成都举行。

“智媒体50人会议”是成都传媒集团重磅打造的品牌会议。本届会议已步入第四个年头,以“智媒赋能园区 融合提升价值”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学术泰斗,以及蚂蚁集团、新京报等智媒领军企业的百余名专家代表齐聚一堂。

会上进行了五大国内媒体成果与技术创新产品展示,包括派生万物AI重塑短剧生产流程、媒体一站式智能办公平台“万媒”、重报智媒大脑一体化管理平台、每经科技雨燕传播智能体平台、《何以东郊》新书发布。


▲会议现场

雨燕传播智能体平台

构筑可信AI时代媒体护城河

副总编辑刘林鹏介绍,每经科技雨燕传播智能体平台是基于安全、专业、高效三位一体方式构建的产品,产品体系中有雨燕AI搜索、雨燕知识库、雨燕写稿智能体等一系列产品。

面对大模型普遍存在的“垃圾进、垃圾出”困境,以及海量信息带来的巨大“噪音”,雨燕AI搜索致力于从源头确保信息权威。该工具构建了动态更新的超1000家白名单媒体信源库,收录了上万个权威政务源,并融合全网搜索能力,“从信息源头确保权威性与可信度,其搜索模块确保每一次检索都始于经过筛选的权威信息源,解决行业内的信息安全隐患。”刘林鹏说。


▲雨燕传播智能体平台亮相

平台另一核心雨燕知识库则着力解决大模型在处理专业、垂直私域数据时的短板。刘林鹏介绍,该知识库让大模型从“通才”转变为“专才”。目前,平台上已积累一千多个垂类知识库,“知识库依赖于每经专业采编团队构建与维护,并经过严格审核机制与行业研究,具备真实可信、垂直细分、专业维护三大特点。”

雨燕写稿智能体则被刘林鹏定位为“新闻人的L2级智能驾驶”,通过整合文件上传、可信源检索与知识库,形成人机共创的“超级团队”。“它实现了从构思、成稿到传播的整体应用,且全过程可追溯、透明,将搜索与知识库能力有效联动。”

“在AI时代,媒体最大的护城河在于安全可靠的智能+专业的新闻人+高效协同体系。”刘林鹏说,“构筑可信AI体系才是掌控人机共创未来传播的关键。”


▲圆桌对话现场

新书《何以东郊》在蓉首发

解码工业砖墙如何铸就文创地标

作为重要创新成果之一,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何以东郊——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蝶变档案》(以下简称《何以东郊》)在现场发布。该书系统梳理了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以下简称“东郊记忆”)从传统工业厂房到现代时尚地标的转型历程,清晰回答了“东郊记忆为何能成功转型”的核心问题,并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作为一部聚焦城市更新的深度解析之作,《何以东郊》立足于大量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完整呈现了东郊记忆从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到现代文创园区的发展路径,深入探讨了工业遗存在当代城市中功能再生的可能性。成都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成都传媒产业集团党委委员、董事王显钊表示,《何以东郊》既为所有感兴趣的读者和游客提供一个深度了解东郊记忆的窗口,也为到东郊记忆调研考察的政府部门、传媒同行和文创企业,提供一份文化产业园区改革的参考案例。

书中披露的数据印证了这场转型的成功:2024年,东郊记忆举办各类活动超1000场次,入园游客数达到1760万人次,同比增长76%。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过半,且游客平均停留时长超过3小时。强劲客流直接转化为商业成果:2024年,园区营收总额超过14亿元,消费总额超过7亿元。

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园区功能与意义的根本转变。“过去是工作,现在是生活;过去是车间,现在是现场;过去是生产力,现在是符号。”书中通过一系列鲜明对比,揭示了东郊记忆的创新蝶变。这片曾经的工业厂区不断涌现出新场景,已跃升为城市级文化地标与现象级流量高地。



▲新书《何以东郊》发布

《何以东郊》提出,推动这场转型的核心逻辑关键在于“双重逻辑”的协同作用:在经营层面,园区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引入市场化运营团队,构建灵活高效的机制;在空间层面,改造既尊重原有场地工业肌理,又植入契合当代需求的功能内涵,实现历史与未来的有机融合。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记者 周仕军

编辑 包程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