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156星组网!太空碰撞风险加剧,太空感知星座计划发布

IP属地 中国·北京 观察者网 时间:2025-11-27 16:18:01

11月26日,星图测控“星眼”太空感知星座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正式发布“星眼”太空感知星座计划。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术院长吴一戎,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邵宗有,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煜、总裁牛威共同出席发布仪式,该计划将为太空交通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当前,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快速增长,大规模星座部署成为主流,商业航天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太空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轨卫星数量激增导致碰撞风险加剧,空间碎片的大量存在对太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欧洲航天局发布的《2025年太空环境年度报告》显示,大于10厘米的太空碎片超过5万个,1厘米至10厘米之间的太空碎片约有120万个,1毫米至1厘米之间的太空碎片约达1.4亿个。这些碎片以每秒数公里的高速运行,碰撞航天器轻则造成表面损伤,重则导致系统失效甚至爆炸。

此前已发生过多起太空碰撞相关事件。

2025年11月5日,中国神舟二十号飞船计划返回时,返回舱舷窗玻璃被太空碎片撞出裂纹,原定返回任务取消,航天员乘组换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2023年,中国天宫空间站太阳翼因太空微小颗粒撞击导致局部受损,后续由航天员出舱成功修复;2022年12月,国际空间站联盟MS-22飞船遭遇微流星体撞击,引发冷却剂泄漏。

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太空安全。

《国家航天局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近日发布,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商业航天纳入国家航天发展总体布局。国家“十五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战略,加强太空等新兴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资料显示,此次发布的“星眼”太空感知星座由156颗卫星组成,旨在构建覆盖全球、响应迅速的近地轨道监测网络。该星座基于星图测控自主研发的“洞察者”空间信息分析基础平台和太空管理服务平台——太空云,可实现对在轨卫星的跟踪、定轨和编目,监测空间碎片,分析卫星轨道数据,预测碰撞风险,为卫星提供精准、高效的太空交通管理数据服务支持,有效应对太空交通拥堵与碎片风险,为航天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星眼”星座具备完全独立对低轨空间目标进行观测及编目的能力,兼顾高轨重点区域按需观测,突出短弧快速定轨和异动识别功能。星座搭载宽视场相机、红外相机、成像相机、电磁监视设备、多光谱相机、算力单元、智能处理软件等多种载荷,深度融合AI预警与自动化避碰技术。

星座建设分为两期推进:一期拟建设由12颗卫星组成的高性能感知骨干星座,重点提升短弧快速定轨和异动识别能力;二期拟建设由144颗卫星组成的低成本感知增强星座,通过载荷与卫星平台一体化设计降低成本,采用大规模部署方式提升低轨空域观测的时效性,聚焦机动变轨目标、刚入轨目标的快速编目定轨问题。

定位为商业航天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星眼”星座构建了“监测-预警-服务”的完整生态链。

随着全球低轨星座规模突破万颗级,其商业化应用已延伸至多个领域:在数据服务方面,提供太空交通管理订阅服务,为商业航天公司出具及时的太空环境监测报告;在保险与风险评估领域,帮助卫星保险公司量化碰撞概率,支持保险业务合理化运营;在发射保障方面,为火箭发射任务提供发射弹道碰撞安全性分析,为发射任务筑牢安全屏障。

从国内外发展进度来看,国外商业感知公司多采用地基望远镜、相控阵雷达等观测手段,通过全球化部署提供数据和分析服务。相较而言,天基感知具有覆盖范围大、探测效率高等明显优势。

国外方面,NorthStar Earth & Space公司正在建设52星低轨SKYLARK星座,于2024年1月发射首批4颗SSA卫星;Turion Space公司的DROID.001卫星已于2023年6月发射。

国内方面,2025年9月5日,开运联合发射了广视星座的第一颗卫星,该星座总计划发射24颗;而星图测控则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发射 “星眼” 星座的试验卫星。

星图测控表示,未来将围绕提升太空管理服务能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太空态势感知核心能力,与行业伙伴共建共享,推进天地一体化测控感知网络建设,助力构建更加安全、有序的太空环境,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加强太空等新兴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贡献力量。太空感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实现碰撞预警、实施主动规避的技术前提,更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掌握太空安全主动权,深度参与未来国际太空治理的基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