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文旅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
华尔街见闻总结要点如下:
到2027年消费品供给结构明显优化 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
方案提到,到2027年,消费品供给结构明显优化,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享誉全球的高品质消费品。到2030年,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有序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策展零售、循环电商等新业态
方案提出,有序发展平台消费。有序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策展零售、循环电商等新业态。鼓励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用户需求,匹配推送产品和服务。支持平台企业应用虚拟现实、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技术,打造多场景、沉浸式消费体验。引导平台企业开展品牌品质促消费活动。压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经营者资质审核和商品信息核查,完善消费纠纷快速处理机制。
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
方案提出,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现代纺织、食品、绿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双百典型创新应用专项活动,打造百个标志性产品、百家创新企业和一批可体验可推广的新产品首用场景样板。
推动人工智能在消费品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应用,推广生成式人工智能、3D数字化设计等新工具。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消费品工业深度行,推动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生产企业深度对接。鼓励开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和人工智能手机、电脑、玩具、眼镜、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终端,以智能产品为载体提供娱乐、健康、陪护等生活服务。
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方案提出,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统筹相关资金渠道支持消费品产业提质升级,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撬动作用。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消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便利度。借助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优质老年产品的支持力度。
全文如下:
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的决策部署,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经国务院同意,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到2027年,消费品供给结构明显优化,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享誉全球的高品质消费品。到2030年,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二、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
(一)加快布局新领域新赛道。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现代纺织、食品、绿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双百典型创新应用专项活动,打造百个标志性产品、百家创新企业和一批可体验可推广的新产品首用场景样板。围绕高性能纤维、绿色印染、造纸、家电、电池、日化、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消费品工业领域,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
(二)推广高效响应制造新模式。积极推广柔性化与定制化模式,实施“千厂千面”改造计划,建立“用户需求—智能设计—柔性生产”全链条数字化体系。在家电、家具、制鞋、箱包、纺织、化妆品等行业培育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消费品数据中台,将消费大数据与生产系统实时对接,推广用户参与设计等模式,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三)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在消费品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应用,推广生成式人工智能、3D数字化设计等新工具。组织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消费品工业深度行,推动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生产企业深度对接。鼓励开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和人工智能手机、电脑、玩具、眼镜、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终端,以智能产品为载体提供娱乐、健康、陪护等生活服务。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建设智能家居体验中心、适老化产品体验中心、定制服装体验中心等,拓展多场景体验和增值服务。支持各地开发历史经典产业数字艺术品,建设数字博物馆和云博物馆。
三、扩大特色和新型产品供给
(四)促进绿色产品扩容迭代。适应绿色化低碳化消费趋势,提高消费品能效、水效限定值标准,制修订油墨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重金属含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推广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鼓励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绿色建材家装等领域绿色低碳消费。制定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国家标准,支持骨干企业联合开发全屋智能化绿色化解决方案。
(五)推动农村消费品提质升级。鼓励企业开发农村环境适用的高效节能吸油烟机、燃气灶具、热水器、卫浴产品等,支持企业深入农村开展名优产品巡展和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活动,提供产品维保、价值评估、上门回收及换新服务。改造提升农村地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六)大力发展休闲和运动产品。面向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冰雪经济等新需求,加强多功能智能化体育健身器材、冰雪和户外运动装备等优质产品供给,发布体育优品推广目录。聚焦山地、水上、冰雪、汽摩、航空等运动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航空飞行营地、特色运动装备器材产业园。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智慧体育场馆、智能体育公园等。
(七)推动健康产品创新发展。支持企业加强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特殊膳食食品研发。培育认定一批优势传统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鼓励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高效体外诊断设备等领域,拓展家用健康管理应用场景。推动旅游与康养相结合,开展中医药保健、药膳食疗等服务,打造定制化产品。
(八)扩大历史经典名品影响力。支持工艺美术、文房四宝、丝绸、茶叶、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发布历史经典产业消费名品及消费地图。支持分行业举办历史经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推广优秀案例。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发展。支持各地建设一批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基地、大师工作室、非遗工坊等。组织制作历史经典产业宣传纪录片。鼓励国产名特优新产品、消费名品、非遗产品、国货“潮品”进入口岸出境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优化离境退税办理流程,推广“即买即退”措施。
(九)拓展多元兴趣消费供给。积极发展宠物周边、动漫、潮服潮玩等兴趣消费产品。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低空旅游、航空运动、私人飞行、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供给。拓展汽车改装、房车露营、汽车赛事等汽车后市场消费,促进汽车租赁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孵化本土知识产权(IP),创新设计文创产品、动漫周边商品等,发展品牌授权,推出系列IP授权类产品。鼓励传统商超、购物中心、商业街设计改造引入“谷店”或集合型潮玩店。
四、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
(十)丰富婴童产品供给。推动婴童产品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发展,大力推广喂养护理类、出行装备类、户外运动类、教育玩耍类产品。加快环保材料、功能复合型材料、安全防护型材料等研发应用。开展品质育儿与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推动国内先进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遴选并推广婴童优品,鼓励电商平台建立专属入口,保障高品质消费需求。实施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加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十一)加强优质学生用品供给。研发设计具有保护视力、肩颈、脊椎等功能的书写工具,推广个性化、模块化组合学习套装。推进电子信息产品视听友好技术改造升级,支持“传统文具+智能软硬件”融合,加快开发电子墨水屏笔记本、人工智能错题本、电子白板等产品。推动3D打印设备进课堂。推出系列IP联名文具等产品。
(十二)扩大时尚“潮品”供给。围绕时装穿搭、艺术饰品、美容美妆等领域,加快研发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环保鞋面箱包材料以及功能型化妆品原料、配方和包材。培育一批原创能力强的独立设计师及品牌工作室,在服装鞋靴、箱包、黄金珠宝、手表等领域打造国际轻奢、高端品牌。鼓励私人形象定制、节日穿搭定制等服务模式创新。
(十三)优化适老化产品供给。加强适老化产品研发设计,重点开发应用养老服务机器人、多功能护理床、健康监测设备等急需产品。面向老年人品质生活需要,推出兼具舒适性、功能性和时尚性的老年鞋服产品,适合老年人咀嚼吞咽和营养吸收的食品,功能型日化产品等。开展优质老年用品惠老助企行动,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发布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鼓励电商平台、商超等设立银发消费版面或专区。
五、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十四)积极推动消费品首发。支持开设消费品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举办首秀、首展活动。积极培育首发平台载体,提升核心商圈能级,建设集新品发布、展示交易、传播推介于一体的首发中心。强化数智技术赋能,构建“线上+线下”产品首发矩阵。发挥国际展会综合效应,推动“国潮出海”、“首发出海”。
(十五)有序发展平台消费。有序发展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策展零售、循环电商等新业态。鼓励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用户需求,匹配推送产品和服务。支持平台企业应用虚拟现实、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技术,打造多场景、沉浸式消费体验。引导平台企业开展品牌品质促消费活动。压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经营者资质审核和商品信息核查,完善消费纠纷快速处理机制。
(十六)规范发展共享消费。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在商超、医院、游乐园等公共场所推广共享轮椅、共享婴幼儿推车等模式。建立健全共享产品服务质量认证体系,加快完善共享交通、共享物品等细分领域服务标准。
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十七)强化财政金融支持。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统筹相关资金渠道支持消费品产业提质升级,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撬动作用。发挥集中采购作用,扩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对职业装、工装鞋等消费品的采购。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消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便利度。借助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优质老年产品的支持力度。
(十八)举办特色活动。系统培育中国消费名品方阵,遴选并推广千个以上知名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万件以上优质消费品。打造“购在中国”品牌。编制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举办成果发布会。依托主流媒体、新媒体及线下商圈高频次推介消费名品、促销活动和惠民政策。培育一批消费品工业特色产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十九)维护市场秩序。持续整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问题,加强民生领域反垄断常态化监管执法。强化网络市场监管,重拳打击违法广告、假冒伪劣等行为,促进优质优价。做好网络销售消费品召回监管工作。加快消费品安全、性能、环保等标准更新升级,加强老年人、婴童、学生等重点人群和重点领域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完善认证体系。提高消费品领域国内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一致性水平,推动标准、认证国际互认。
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强化统筹,动态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联动,结合职能提供政策支持保障,确保工作落实落地。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将相关工作纳入本地区重点工作。行业协会要引导企业加强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释放消费潜力。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