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许丰娜:中国航天以和平合作丈量宇宙深度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1-26 08:14:23

环球时报

11月25日中午,搭载神舟二十二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空间站在经历首次重大突发安全事件后,地面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启动的应急发射任务。

太空应急救援行动,彰显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2025年11月,神舟二十号飞船返回舱舷窗玻璃被检测到可能因空间碎片撞击导致的细微裂纹,致使返航计划受阻。此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改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地球,地面团队快速启动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准备。得益于长征二号F火箭的16天应急发射方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团队通过压缩核心流程时间,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发射效率的最大化。据报道,此次神舟二十二号以无人状态发射,并满载航天食品、药品以及空间站所需的备品备件上行,可足够支撑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完成太空任务。

当神舟二十二号筑牢中国空间站运行根基,中国航天还向着深空探测的长远蓝图稳步迈进。就在神舟二十二号发射前一天,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发布“十五五”期间将实施的太空探源科学卫星计划。该计划聚焦宇宙起源、空间天气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前沿问题,包含“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系外地球巡天、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等一系列任务。其中,系外地球巡天任务格外引人瞩目,它将为人类搜寻太阳系外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地球2.0”)提供科学依据。该计划旨在推动中国空间科学从“并跑”向部分“领跑”跨越,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标志性贡献。

近年来,中国空间科学已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成果持续涌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自2011年启动实施以来,成功研制发射“悟空”号、“墨子号”“太极一号”“夸父一号”等多颗科学卫星,不仅在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重大科学突破,更带动尖端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专项产出多项中国首创乃至世界首次的重大原创成果,例如“悟空”号首次发现次级宇宙线硼核能谱变硬结构,“夸父一号”揭示太阳爆发高能C级耀斑,为破解高能粒子起源提供全新线索。此外,中国航天在月球与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和空间基础物理方面亦收获丰硕成果。近几年,我国聚焦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持续推进空间科学前瞻探索和基础研究,催生出一批原创性科学成果。

为促进太空探索真正惠及全人类,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始终秉持和平发展与合作共享原则。正如《外空条约》序言所强调,“为和平目的而探测及使用外层空间所取得的进展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的利益”,中国始终恪守外空法体系,积极推动在外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国空间站项目,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是历史上首个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开放的同类项目。首批入选的科学实验项目中,便包括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与此同时,中国已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等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在探月领域,中国既向世界各国科研机构开放月壤借用申请,也将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正背面样品送至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展出。这些举措与《外空条约》第十一条中为促进国际合作将外空活动结果通告公众和国际科学界的要求高度契合。

除了为太空设施及数据共享提供中国样本,中国航天更持续开创国际合作新范式。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微笑”卫星是中国科学院和欧洲航天局首次开展的任务级深度合作项目;“天关”卫星则是由中方主导、欧洲航天局首次以“机遇任务”方式参与的中国空间科学任务。同时,中国也积极投身太空全球治理,在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防止外空军备竞赛、太空交通管理等核心议题磋商中,为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神舟二十二号发射任务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应急救援,更为中国航天奋进“十五五”、迈向更深远太空写下生动注脚。中国航天正以和平合作之笔,为全人类的终极探索之问,书写独具东方智慧的答案。(作者是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