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比起利息,这点服务费不值一提”,金融黑灰产依托AI围猎高收入群体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华夏时报 时间:2025-11-26 00:11:21


本报记者付乐 北京报道

当前,金融黑灰产已告别传统粗放诈骗模式,转而依托算法精准投流,围猎高学历、高收入群体,通过打造专业人设、发布伪科普内容,还借助AI制作虚假材料,把用户引流至私域,以“低息贷款”“债务协商”等名义诱骗受害者。

对此,监管部门不仅开展专项行动破获多起案件,还发布处置指南规范治理。奇富科技、信也科技等机构也加码技术反诈,行业正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防线,遏制虚假金融陷阱蔓延。

短视频引流陷阱

如今的金融黑灰产的“行骗路径”已经和以往大不一样,不再是传统“广撒网”的粗放套路,而是把自己包装得“既合规又专业”,非常具有迷惑性。

来自广西的飞飞(化名)对本报记者坦言,自己也算有文化、懂互联网、了解前沿科技,从来没想诈骗能骗到自己头上。骗子自称是信贷平台内部人,贷款利息更便宜,不想用了退款也方便。

通常情况下,诈骗团伙炮制虚假私募投研报告,伪造备案文件,刻意打造“金融专家”“法务专家”人设,凭借专业话术在社交平台持续输出投资、市场分析等内容诱骗受害者。这些团伙还搭建仿冒正规机构的交易平台,有银证转账页面、资金托管协议等,极具迷惑性。

在AI迅猛发展的当下,此类诈骗门槛大幅降低,虚假材料数小时即可制作完成,并通过多平台广泛传播。更棘手的是,团伙通过定制交易软件操控资金,后续借助虚拟币转移赃款,给案件追查带来不小难度。

记者打开某短视频平台搜索“征信异议修复”,刷到十余条正常的科普视频后就出现一个“律所”的视频,前半部分科普征信修复,后半部分开始引流,称可帮助债务人轻松还款上岸。

记者以用户身份在后台私信客服后,其称可免费做多个金融方案,包括“信用卡重组个性化分期”“执行保全也能减免利息”等,后续服务会收费。

收费形式有两种,针对20万元总欠款,第一种债务委托支付方式按欠款金额3至4个点核算,合计费用8000元,分三笔缴纳:签订债务委托合同前支付1000元定金,合同签署后支付3500元作为债务协商启动资金,债务协商事宜处理完毕后补齐3500元尾款。因债务实行实名制,律所须在签署合同并获得委托人正式授权后,方可合法介入债务处理。

第二种支付方式为一次性付款,合计费用6000元,相比第一种分笔支付方式享有优惠,该方式同样需先支付1000元定金并签署委托合同,合同签订后补齐5000元尾款即可。对方称这笔费用仅相当于借款两三期省下来的息费。

当谈及支付费用时,客服表示,“比起利息,这点服务费不值一提。这点费用保的是3年,直到债务结清为止。此前有客户在其他机构协商还款被骗,30万元欠款6千元处理,成本都不够,还是个人收款,收完立马拉黑客户。”

上述客服还称,律所这边会有专业的协商老师和律师去共同处理债务,都是跟平台的总部以及银行的总部达成协议的。协商下来了之后,在平台以及银行都是可以核实得到。

此外,该名客服朋友圈内容大多是“贷款还清方案”“延期还款成功案例”“债务人成功上岸”等案例。

金融诈骗团伙先在短视频平台打造人设,发布含“征信修复、债务上岸”等内容的视频,借助算法投流精准触达目标人群,再通过评论区引导、私信回复等方式,以“免费定制方案”等诱导用户添加微信。用户加微后,团伙随即发送伪造的备案文件、成功案例等材料构建信任,针对性抛出利息减免、分期重组等承诺,详细介绍费用方案,以签署委托合同为由诱导用户支付定金等款项,完成从获客到诱骗。

当前,金融黑灰产的传播渗透模式正从“电线杆小广告”的粗放推广,转向算法投流。黑产通过分析用户画像,在短视频、社交平台定向推送相关内容,精准锁定逾期债务人等人群,有的把“征信”转化为“z信”“zx”,“催收”替换为“崔收”等暗语,部分违规信息传播隐蔽。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精准引流大幅提升了黑产的获客效率,也加剧了治理难度。一方面,黑产借助正规平台的流量分发机制,将诈骗信息包装成合规外衣,利用用户迫切的需求,突破心理防线。另一方面,暗语的迭代让传统关键词拦截系统形同虚设,当平台识别并封禁一批暗语后,黑产可在数小时内生成新的替代词汇,难以完全封禁。

多家机构加码反诈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黑灰产活动也呈现出蔓延、隐蔽、智能化的趋势。”奇富科技首席风险官郑彦表示,以“非法代理维权”为代表的黑灰产行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地下产业链。这些行为不仅严重破坏网络生态,还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侵害。

郑彦对记者介绍,奇富科技自研并落地了“反欺诈专家策略系统”,集成了欺诈识别、策略制定、情报分析、案件处理四大核心模块,形成了从识别到处置的全流程闭环。在反催收治理中,引入了声纹识别技术和智能伪造材料识别系统,锁定反催收中介。同时,通过反欺诈智能体,挖掘深层黑产线索,自去年八月系统落地以来处理涉及黑灰产事件量98000个,确认黑产关联客户44000名。

“我们通过多方协同,精准打击黑灰产及违规引流内容,形成了‘企业自查+平台共治’的治理模式。截至10月,协同处置违规引流内容近2300条。”郑彦表示。

信也科技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称,通过图异常检测和跨模态建模技术,将用户关系、人脸特征、声纹和行为数据等多维信息纳入统一网络,构建能够实时迭代的防护体系,以更精准地识别潜在的欺诈网络。

信也科技自主研发的“风巢”风控平台、“明镜”反欺诈系统及AI智能中枢,构建起覆盖事前预警、事中阻断、事后追踪的反诈科技矩阵,建立了黑灰产“人工+智能”辨识机制,标记疑似黑灰产近万人,2024年全年累计阻拦诈骗行为超2.6万次。

海尔消费金融则依托自身声纹识别及大数据分析能力和风险防控体系,累计研判可疑投诉、举报相关线索近200件。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精准分析,锁定了在江西南昌、江苏镇江等地活跃的6家反催收公司。这些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短视频、广告等方式招揽客户,承诺为客户提供“反催收”服务,帮助客户逃避债务,并收取高额手续费。

嘉银科技则对本报记者称,当前各类网络信息时刻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无论是消费者、从业人员、业内机构还是各类媒体机构,如今都能凭借发达的网络渠道,迅速、高效、精准地传播各自内容和诉求。面对海量的信息节点和复杂的传播路径,如何规范网上金融信息传播秩序、打击金融黑灰产是一项系统工程。

剑指金融黑灰产乱象

金融黑灰产乱象,是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当前重点打击的领域。今年3月以来,上海市委网信办会同上海金融监管局、上海证监局等部门联合开展“清朗浦江·e企共治”整治网上金融信息乱象专项行动,打击非法金融中介、非法荐股、股市黑嘴等突出问题,对滥用AI技术从事非法金融活动、无资质从业、传播不实虚假信息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综合治理。

2025年以来,上海金融监管局联合公安机关共破获银行保险领域相关案件11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3人,涉案金额37亿余元,有效震慑金融领域的非法中介人员。

11月21日,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金融监管局组织编制的《网上不良金融信息处置工作上海指南》发布,明确不良金融信息的识别标准、处置流程、责任划分等关键内容,为各类网络平台和金融机构开展不良金融信息处置工作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指引。

同一时间还发布了《上海网络平台关于规范网上金融信息传播秩序倡议书》。奇富科技、嘉银科技、支付宝、小红书、哔哩哔哩、东方财富网、大智慧等互联网企业共同发起倡议,从构建联合治理体系、履行平台主体责任、强化宣传教育引导3方面提出7项具体举措,倡导全行业强化责任担当,严守金融信息传播关口,共同维护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