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元戎启行2026年冲击百万辆交付 三条业务线布局智能驾驶商业化

IP属地 中国·北京 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5-11-25 12:20:56


智能辅助驾驶供应商元戎启行在2025广州车展上,发布了量产交付“成绩单”:已有20万辆量产乘用车搭载了其城市NOA(领航辅助驾驶),这些车型涵盖SUV、MPV、越野车。就在一年多前的2024年9月,元戎启行城市NOA系统才第一次搭载于量产车上。从0到20万辆,元戎启行的商业化速度不可谓不快。

与同行业其他智能辅助驾驶供应商相比,元戎启行的交付规模并不算最大,但其所采用的平台和技术具有行业领先性。元戎启行是目前少有的具备VLA(视觉语言行动)大模型能力的第三方供应商。

自2019年成立以来,元戎启行在智能驾驶领域尝试过多种技术路线,从2022年率先推出“无图”方案,到2023年成为第一家将端到端模型上车的第三方供应商,再到今年成为第一家提供VLA模型的第三方供应商,元戎启行的技术嗅觉相当敏锐。

根据元戎启行公布的一项数据,2025年10月,元戎启行在辅助驾驶城市NOA第三方供应商市场单月市占率近40%。这意味着,元戎启行的技术领先性,正在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元戎启行的NOA方案主要搭载于长城魏牌、坦克、吉利银河等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上,其中长城汽车是元戎启行的主力合作伙伴。

“元戎的增长密码是什么?这与我们的合作理念密切相关。我们与车企建立的是深度绑定、深度合作的关系,以领先的技术打动客户,并将最优资源投入每一个合作项目,客户愿意将核心车型交给我们。我们的领先技术,加上车企的核心车型,极有可能催生‘销量爆款’,实现双赢。”元戎启行CEO周光表示。

周光透露,不久前元戎启行已经拿下国内一家头部新能源车企全系辅助驾驶标配项目,该客户的SUV车型是中型SUV市场的销冠。“明年即可实现100万辆级的交付规模,即便不考虑新客户,仅现有客户就足以支撑这一目标。”周光说。

关于2026年的市场竞争情况,周光判断:竞争正快速收敛,商业博弈非常激烈。明年的关键,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升体验。如果体验相近,竞争就会聚焦于成本;如果体验存在代际差距,性能则成为关键。针对成本敏感的需求,元戎启行已准备不同的芯片方案;而在性能层面,基于GPT架构的VLA技术具备更强的拟合与学习能力,这一优势只有通过大规模量产才能充分体现。

除了继续在智能辅助驾驶量产业务上布局,元戎启行还将发力另外两大重点业务,分别是Robotaxi和RoadAGI。周光指出,辅助驾驶量产业务将为所有赛道提供基石——即海量数据,以及量产所带来的工程化和体系化经验,加上VLA模型,将同时服务于Robotaxi和RoadAGI业务,这两项业务也即将实现商业化落地。

实际上,早在辅助驾驶量产业务之前,元戎启行就在2020年至2021年在深圳运营了少辆的Robotaxi,但后来由于技术路径问题暂停了。周光认为,只有量产才能带来百万级车辆规模和海量数据,才能实现Scaling Law(规模化法则),以更好地推动Robotaxi发展。

2025年是Robotaxi从技术验证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重要节点,国内多家企业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布局,该赛道的投融资事件不断。业界预计,2026年Robotaxi商业化将实现跨越式增长。

元戎启行将在无锡和深圳两地启动Robotaxi运营。今年10月,元戎启行与无锡市政府达成战略协议,宣布在无锡建设测试研发基地,并计划于今年年底以消费级量产车型落地Robotaxi业务,届时将成为全国首家以消费级量产车开展Robotaxi业务的企业。

此外,元戎启行将通过自研的VLA模型推动RoadAGI(道路通用人工智能)落地。RoadAGI融合VLA+VLN(视觉语言导航)两大核心模型,赋能移动智能体凭自然语言指令在真实环境自主导航,使用场景覆盖公开道路、园区通道、室内商场等,打通“任意点到点”通路。

周光表示,RoadAGI致力于解决人类生活中最复杂、最琐碎的路程——最后100米。这100米距离虽短,难度却最大。以外卖为例,小哥停好电动车后上门送餐的过程极为复杂,虽然全程约20分钟,但最后一段往往需要一两分钟,这正是最棘手的部分。RoadAGI的目标,是让未来的各类物理执行单元都能像外卖小哥一样,将物品送至用户门口,无论具体形态如何。他相信,这终将成为物理世界的基础模型(Foundation Model),实现“机器人无所不及”是RoadAGI的愿景。

展望2026年,元戎启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主要通过三大路径实现:NOA系统量产交付将突破百万辆规模,加速推动Robotaxi商业化落地,同时积极推动RoadAGI的商业化落地。

(作者 高飞昌)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高飞昌

汽车与出行新闻中心主编 长期关注汽车与出行发展动态,包括行业政策、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出行与科技、资本市场、汽车后市场。对于相关企业战略变化和上市新品有独特见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