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头条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如何正确面对网络?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1-25 00:09:27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我国网民总数11.23亿,未成年网民1.96亿,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网络?日前,“第五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七次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分论坛上,这个话题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

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媒介素养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表示,将积极响应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相关文件要求,推动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在全国中小学校普及,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全面升级。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明庆致辞

分论坛上,还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指标框架》,启动了第一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指标评测项目专题调研行动,推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指引》。

熊璋教授

防止人工智能偏见

聚焦科技发展最前沿,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是本次论坛研讨的重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IGF)专家组成员张晓博士做了主题为《以人工智能赋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的主旨发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信息与传播处项目官员曾庆怡女士作了《国际人工智能教育新趋势》的专题报告。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带来了“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创新”的主旨发言。

“原来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但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熊璋举例,原来的信息意识是指对一条信息价值的判断,但现在信息太多了,我们必须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工具性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我所用。他指出,科技向善,趋利避害,要防止数据歧视、算法歧视和人工智能的偏见。这需要课堂的力量、学校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多部门合作 守护屏幕前的青少年

除了关注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与家庭协同使用AI为教育助力的情况,教师如何利用AI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本次论坛也关注到随迁子女网络素养培育策略和手机屏幕后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中国教育学会青少年媒介素养分会秘书长杨晓红表示,将通过专家智库、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研部门等,开展专题调研,推动课题研究、指标评测、基地创建、课程推广、师资培训、案例征集等活动,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